顶着三伏天的大太阳,走到停车场,什么叫“上车如进蒸笼”,绝对是亲身体验。方向盘烫得能煎鸡蛋,座椅像电热毯,车里的空气像刚蒸出来的馒头味儿,每吸一口都带着暑气。这还不算,新手司机一上来就猛开空调,结果半小时,人快化了,车还热得跟刚出锅一样。这时候,老司机的那套“空调降温三板斧”绝对是救命稻草,谁用谁知道。
说实话,夏天中午太阳暴晒一小时,车内温度能飙到六十多度,哪怕你空调开到最大,没找对门路也是白搭。其实,开空调也有技术活,讲究操作顺序和窍门。早知道这几招,不光凉得快,还能省下一小笔油钱(电钱),车还不容易坏。
第一步就别着急上车,车主们习惯“眼一闭、心一横”直奔驾驶位,这一下坐上去,屁股都烫懵了。真正懂车的都提前做准备。哪怕车没有高大上的远程空调,也别慌,有的是办法。比如,提前10分钟用手机把空调打开,内设26度、外循环、最大风量。这样,等你慢悠悠走去停车位,车里已经退烧了二十多度,起码不至于一屁股坐进去湿透裤子。
远程控制用不上,也别灰心。用最简单的“对角开窗法”:把主驾驶的窗和对面的后窗同时摇下去,让空气在车里转一圈,五分钟就能带走三分之一的热气。如果你赶时间,可以试试“开门扇风”,手里提着包,拿车门当蒲扇,来回摇个五下,里面的热浪被抽出去,效率直线上升。
这些动作看似土,其实真有用。专业测试过,只开一扇窗连累死,不如对开两扇窗,还不如敞开门扇几下,降温速度翻倍。别看麻烦,想想等下上车那股热气,哪怕再懒的司机都愿意多动几步。
等到热气差不多散了,可以上车了。别以为这就大功告成,真正关键的还在后面。很多人一坐进车里就把空调手柄一拧到底,风力开到最大、温度调到最低,一等再等就是凉气迟迟不来。其实,这只会让空调马力全开加倍耗油,还不见得快多少。正确做法得分三步走。
第一件事,刚上车不要关窗,立即把空调调到外循环,风速开最大。这时候车里的温度还比外面高十几度,开外循环相当于用新鲜空气一股脑把残余热气赶出去。坚持一分钟,车内直接降到不到40度,也就没那么压抑了。
接下来,可别偷懒,把冷风全吹自己身上。实际上,冷空气重,热气飘。所以,风向最好对准车顶或者前挡风玻璃。这一来冷风从上往下流,热气被像棉被一样按下去,全车温度齐刷刷往下掉。实际测试下来,比只顾自己直吹,要快一大截,还不像以前那样吹头疼。
第三步也是降温的关键,有些人懒得动,总一直开着外循环,其实车外空气还是热,你在循环制热不是制冷,所以要在觉得凉快后(比如出风口明显不刺手),立马切换到内循环,把风速调低。用内循环就是让冷气就在车里打转,不必从外头拉进高温空气,这样又省油(或者省电),又不容易把车吹出一身病。
有些细节也不能马虎,比如内循环要定时切回外循环,让空气流通,车内不至于氧气不足,陷入“打瞌睡”环节。材料里的专家曾建议,两小时开一次外循环五到十分钟,呼吸清新又安全。
再说说常见误区,有的人非得把冷气开到“最低16度”,以为越低降温越快。其实16度永远达不到,压缩机拼了命也做不到,只能白费油。实测下来,设定26度和16度,房间冷却速度几乎没差,但油耗能省一大截。
还有个没人注意的细节,空调滤芯。滤芯不换,脏得可以蘸酱油了,风速比正常小三成,空调工人都说,这叫“喘着气工作”,冷气哪里来的快感?每到夏天来临前,换一个滤芯,几十块就能搞定,保准风力猛增,冷气速成。
还有个常犯的“傻劲”,一上车死闭气门,想藏住点冷气,其实这时候短时间开窗反而更利于快速降温。因为你关闭窗户,只会让原本在车里的热气封死,要空调慢慢冷却。打开窗子,把热气快速赶出去,开始空调制冷,车内温度才能直线下降。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还有各自独门技巧。燃油车,刚发动就开空调相当于压榨发动机“体力”,这时还没热身,压缩机也给不了足够的冷气,油耗还高。正确方法是启动后等个半分钟、转速降下来再开空调,发动机稳定后出冷风才更理想。
新能源车靠电池,空调其实完全跟发动机脱钩。不妨多用预约空调功能,提前十分钟把冷气开好,耗点电也只占总电量的小头。新能源车型座椅通风也是神技能,穿短裤上车再也不用担心屁股粘座椅,凉爽得很。
这一整套逻辑下来,有人觉得麻烦?其实习惯成自然,回头一看,五分钟不到,车里温度稳稳在26度,油钱也没多烧几滴,还不用人受罪。
说到底,这一整套操作都是真功夫,你不信?找个晴天试试,上车开始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短短五分钟,车里比外头凉快不止一点半点,不再担心再热的太阳。懂车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的。开空调这点小事,学透了,能让你每个夏天都过得像在空调房,别问为什么老司机都这么干——省钱省心还凉快,这才叫真的会享受生活。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