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比亚迪的 2025 半年报一出来,不少人盯着营收利润差就喊 “比亚迪赢麻了”,但小风觉得,光看数字没用,重点是钱花在哪、值不值 : 这才是两家车企真正的差距,市场只盯着表面数字,根本没看到背后的 “隐性战场”。
先把关键数字摆出来,比亚迪上半年营收「3713 亿元」,同比涨 23%,净利润「155 亿元」,同比涨 14%;
长城营收「923.67 亿元」,同比只涨 1.03%,净利润「63.37 亿元」,还没披露同比增速,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营收和利润规模差了好几倍。
销量上更明显,比亚迪卖了 249 万辆,同比涨 27.4%,长城才卖 56.98 万辆,同比仅涨 1.81%。
不少人看到这就定论 “比亚迪完爆长城”,但说实话,数字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你要是只看这些,根本不知道两家车企到底在 “赌” 什么 : 比亚迪是把钱砸在未来,长城是把钱砸在当下,这两种选择的后果,半年报里藏着答案,市场却没看懂。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了「309 亿元」,同比涨 53%,这钱比它 155 亿的净利润还多 154 亿,有人说这是 “不计成本瞎砸钱”,但小风觉得,这钱花得比谁都值。
为啥这么说?
你看它研发的东西:「第五代 DM 技术」百公里油耗 2.9L,比同级别燃油车省一半还多,现在油价再涨,这技术就是吸引用户的硬通货;
还有「千伏高压平台」,5 分钟能充 400 公里,解决了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
这些不是花架子,是实打实的技术壁垒 : 现在车企都在打价格战,很多车企只能靠降价抢市场,毛利率越压越低,但比亚迪能保持 18.01% 的毛利率,比行业均值高 3 个点,靠的就是这些自研技术降本。
而且比亚迪的研发不是 “撒胡椒面”,是全产业链布局,从刀片电池到 IGBT 芯片,再到智能座舱,全是自己做,别人想模仿都没门。
举个例子,别的车企买电池要付采购费,比亚迪自己产,成本就比别人低 10%-15%,这就是研发砸出来的优势。
市场只看到比亚迪赚得多,却没看到它为了保住 “赚钱能力”,提前在研发上埋了多少伏笔。
和比亚迪相反,长城上半年把钱砸在了销售上,销售费用同比飙升 63.31%,说是要建直营渠道、推新车,结果净利润增速跟不上,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有人觉得这是 “短期阵痛”,等渠道建好了、新车卖爆了就能回本,但小风猜测,这事没那么简单。
直营渠道不是开几家店就行,要自己租场地、养店员、做售后,初期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更高。
而且长城推的新车,没几个能扛住销量 : 它主销的坦克品牌虽然单车均价 17.05 万元,20 万以上车型占比 31.8%,但新能源渗透率才 28.2%,比起比亚迪全系新能源,这新车根本没踩中 “新能源红利”。
就拿长城上半年推的某款新能源 SUV 来说,上市前宣传得很火,结果月销才几千辆,连比亚迪宋 PRO DM-i 零头都不到。
这时候砸这么多销售费用,相当于 “把钱扔在水里”,没转化成销量,也没转化成用户粘性。
市场还在夸长城 “渠道变革有魄力”,却没看到它背后的风险:要是后续新车还卖不动,直营渠道的成本会把利润拖得更惨。
重点来了,有个数据市场几乎没提 : 单车利润。
长城单车净利润「1.11 万元」,比亚迪大概「0.62 万元」,乍一看长城更会赚钱,但小风想说,这利润的 “含金量” 差远了。
长城的高单车利润,靠的是坦克品牌的高端燃油车,比如坦克 500,定价 30 多万,利润空间大,但燃油车是未来的 “夕阳赛道”,现在各国都在推进禁售燃油车,长城靠燃油车赚的利润,迟早会被新能源冲击;
而比亚迪的低单车利润,是因为它靠走量的新能源车型,比如秦 PLUS、元 UP,定价 10-15 万,虽然单车赚得少,但胜在量大,而且新能源是趋势,随着技术成熟,成本还能降,未来单车利润肯定能涨。
简单说,长城是 “赚现在的钱”,比亚迪是 “赚未来的钱”,市场盯着当下的单车利润夸长城,却没看到未来的赛道已经变了,长城的利润优势根本撑不了几年。
再说海外市场,这是两家车企差距的另一个隐性点。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卖了 55 万辆,同比涨 130%,海外收入 1353 亿元,占比 36.5%,而且在德国、泰国这些市场,车型溢价比国内高 2-3 倍,比如比亚迪汉在德国卖 5 万多欧元,比国内贵了快一倍,这是真真正正靠技术拿 “高溢价”。
长城海外卖了 19.77 万辆,虽然也在卖,但收入占比没披露,而且主要靠俄罗斯、泰国市场,靠的是性价比,比如哈弗 H6 在俄罗斯卖 10 多万人民币,比当地车型便宜,但溢价能力远不如比亚迪。
小风认为,海外市场不是比 “卖了多少辆”,是比 “能不能赚高溢价”,比亚迪靠技术拿到了定价权,长城靠性价比抢市场,时间一长,比亚迪的海外利润会越来越多,长城却会陷入 “低价竞争陷阱”,市场没看到这层,还在说 “长城海外进展快”,根本没看懂谁在真正赚海外的钱。
还有个点大家没注意到 : 库存和现金流。
比亚迪销量走得快,249 万辆的销量意味着库存周转快,现金流肯定健康;
而长城销量增速才 1.81%,直营渠道还压了不少库存,据公开数据,车企库存周转天数超过 60 天就有风险,长城虽然没披露具体天数,但从销量增速来看,库存压力肯定比比亚迪大。
库存多了,现金流就会紧张,因为车企要给经销商铺货、要采购零部件,钱都压在库存里,要是后期销量跟不上,很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
市场只看到长城的营收还在涨,却没看到它背后的库存 “暗雷”,这要是爆了,比净利润下滑还严重。
总之,长城和比亚迪的 2025 半年报,不是比亚迪赢了长城,是 “技术驱动” 赢了 “渠道驱动”。
市场只盯着表面的营收利润,却没看到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在筑 “护城河”,长城在销售上的投入是在 “抢短期市场”。
未来几年,新能源竞争会更激烈,没技术的车企迟早会被淘汰,长城要是还靠销售砸钱、靠燃油车撑利润,差距会越来越大;
而比亚迪靠研发筑的壁垒,会越来越厚。
数字不会说谎,说谎的是只看表面的市场。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