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后遗症!车主学修车,保险拒保谁买单

退市车企车主困境

北京车主张磊的遭遇,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他那辆前保险杠等了半年都没消息,最后只能去二手平台找拆车件;车机系统断网后,全靠车友群里分享的破解软件撑着,结果手机系统一升级,车子直接就废了。这事儿不是个例,而是很多“退市新能源车企”车主的真实写照。

2020年,张磊花20万买了一台威马EX6,当时觉得挺值的。可到了2023年,威马公司宣布破产,他的车虽然还能开,但服务全没了。4S店关门大吉,三电系统出问题也找不到人修,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更是成了空话,一句也没兑现。现在,他和很多类似情况的车主一样,陷入了“车还能开,但没人管”的尴尬境地。

新能源车企后遗症!车主学修车,保险拒保谁买单-有驾

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里,现在可以说是“大浪淘沙”,很多公司都撑不下去了。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有超过487家电动车企业,但到了2023年底,能正常运营的也就剩下不到40家了。很多车企纷纷倒闭,结果留给车主的却是一地鸡毛,售后问题多得让人头疼。

比如浙江的黄明谦,他买的是哪吒汽车,结果这车停产了,后续的问题就来了。比如说续保,保险公司都不愿意给他保车损险,理由是“理赔风险没法评估”,只能找一些小公司,结果保费还涨了2000多块。更糟的是,他想卖车止损,结果发现这辆车三年前花了20万买的,现在二手市场连7万都卖不掉,挂了三个月都没人问。

最让他担心的是,车子的车机系统已经彻底断网了,像自动泊车这些智能功能全都用不了。他试着自己花钱买流量卡,用手机热点来连接,但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服务器瘫痪、车机变砖”的情况,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新能源车售后依赖车企

车主的难处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售后,特别依赖车企本身,这跟传统燃油车不太一样。新能源车的智能功能、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分,很多都得靠车企的软件和原厂配件来维持。比如说车机系统、远程控制这些,都是靠车企的服务器在支撑;电池、电机这些关键部件维修,也离不开原厂的技术资料。

可一旦车企出问题,比如破产了,那这些支持立马就没了。第三方维修店的人也说:“三电系统我们真不敢随便动,自己拆电池不仅有起火的风险,还可能惹上法律麻烦。”保险公司更是头疼,有业内人士说:“如果车企倒闭了,零件供应断了,出了事故根本找不到配件,理赔成本就完全控制不住了,所以这类车会被保险公司归为高风险,投保申请经常被系统直接拦下来。”

新能源车售后困境

更讽刺的是,就算有法规在那儿兜底,车主的权益也还是“纸上画饼”,根本落实不了。《汽车销售管理办法》里写得明明白白,车企停产之后,必须保证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可对那些已经退出市场的车企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个以前在停产车企干过营销的人说,新能源行业是“烧钱大户”,很多车企把超过50%的资源都砸在研发和市场扩张上,售后这块儿能分到的经费不到5%。再加上技术更新得太快,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件每年都在变,提前囤积10年配件不仅不现实,供应商也不愿意接这种小批量的订单。

更扎心的是,很多车企破产之前,80%的授权维修点早就关了,就算他们想履行承诺,现在也没那个能力了。

要解决这个“售后真空”,光靠车企自觉肯定是不够的。现在业内提到了一个“车企售后责任基金”的想法,听起来挺靠谱,就是让车企强制交一笔保证金,给车主兜底。但问题来了:这笔钱按销量收还是按利润收?怎么不让企业觉得压力太大,影响创新?基金在破产清算时到底算不算优先债权?这些问题还没个明确说法。

另外,还有人建议推动关键零部件标准化,建立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就像以前修燃油车的时候,第三方维修店随便就能买到配件,现在新能源车的配件却全被车企垄断着。只有打破这种垄断,才能让车主不再被一家车企“卡脖子”,真正实现售后自由。

购车建议与车主应对措施

对现在的车主来说,这些解决办法听起来虽然不错,但感觉还很遥远。专家建议,短期内买车的时候,大家应该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过硬、资金比较稳定的汽车品牌,这样能降低“车企倒闭”的风险;另外,也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给自己多一份保障,减少以后可能遇到的损失。

但对于像张磊、黄明谦这样已经“踩了坑”的车主来说,他们现在能做的,可能也就是在车友群里互相交流破解软件的技巧,或者自己学点修车手艺——这场因为行业竞争带来的“售后麻烦”,最后不应该让普通消费者一个人来承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