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暖心举措
最近有消息说,7月11号,小鹏汽车的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郑叶青在聊员工相关的话题时,说了不少让职场人觉得挺新鲜、挺暖心的话。
他说,如果小鹏的员工还想继续深造读书,公司会提供奖学金;如果是女员工生二胎、三胎,公司还会给专门的奖金。
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35岁焦虑”的回应。他说,虽然小鹏是科技公司,但更看重的是汽车行业的经验,所以不仅有35岁以上的员工,甚至还有60岁、70岁的老员工在岗。这话说得挺实在的,也戳中了很多人对年龄歧视的担忧。
汽车行业重经验
这话一说,不少人就小声议论了:“科技圈不是都讲‘年轻力’吗?怎么还招六七十岁的员工?”其实仔细想想,汽车行业还真跟别的不一样。
它不像互联网公司,靠的是快速迭代、抢占市场。汽车从研发到量产,流程复杂、周期长,涉及供应链、生产工艺、用户安全等等,这些事儿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根本搞不定。
就像车间里的老技师,看一眼零件的磨损情况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这种“手感”,年轻人再聪明,也得花好多年才能练出来。
郑叶青说“重经验”,其实说的就是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写代码、做算法能让车更智能,但要想让车造得稳、开得安全,还得靠那些“老法师”来把关。
长期主义留人
再看看这些福利,比如读书有奖学金,生孩子给奖金,听起来是挺暖心的,其实背后是企业在打“长期主义”的算盘。
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是为了帮团队提升能力;支持员工生育,是帮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安心、踏实地上班,干得更久。
毕竟,在汽车这种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最后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留住更多能“坚持到底”的人。
打破年龄标签
这些年,35岁好像成了很多职场人的“紧箍咒”,尤其在科技行业,好像一过35岁就有点“不被待见”了。
但小鹏这事儿,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年龄其实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创造价值?
你觉得啊,这种“看重经验、不看年龄”的做法,能不能在更多行业推广开来?咱们在职场上,应该怎么看待这些“年龄标签”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