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公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在同时进行的“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上,吉利控股集团也宣布了一场牵动行业目光的战略调整——随着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完成合并,集团管理层迎来重大变动: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资本运作与投融资;安聪慧升任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全面执掌运营管理。
这场整合不仅是吉利落实《台州宣言》、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这家中国汽车巨头在新能源与全球化竞争中的新起点。而“掌舵者”安聪慧,这位在吉利奋斗28年的“长跑者”,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央。
吉利的战略整合:从“各自为战”到“一个拳头”
吉利此次整合的核心目标,是终结过去“品牌分散、资源内耗”的局面。根据规划,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将下设“吉利银河”与“极氪科技”两大事业群,淦家阅出任集团CEO。整合后,极氪与领克品牌将形成差异化协同:极氪聚焦豪华电动市场,领克则拓展全球化家用车型。这种“极氪向上,领克向宽”的战略,旨在通过资源集中提升效率。
吉利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销量达70.4万辆(同比增长48%),营收725亿元,净利润56.7亿元(同比激增264%)。吉利新能源产品(含吉利、领克、极氪)在第一季度销量达33.9万辆,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50%。第一季度,吉利银河系列正式升级为“吉利银河品牌”,单季度销量近26万辆,同比增长214%,旗下车型热销不断;领克品牌新能源转型稳步向上,一季度销量超7.2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8万辆,占比52%;极氪品牌在豪华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一季度销量超4万台,同比增长25%。
但亮眼数据背后,隐忧犹存:极氪4月销量环比有所下滑,全年目标完成率仅17.2%;合并前,领克、极氪双品牌运营暴露出沟通成本高、利益不一致等问题。两家上市公司的独立架构,让整体协同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合并,吉利预计每年可节省研发费用超10亿元,管理、营销等环节效率提升15%-20%;除了提升品牌估值,极氪回归吉利汽车,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管理自由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应对汽车行业白热化竞争带来业绩下滑等挑战;未来,高毛利车型如极氪9X、8X的推出,以及吉利集团旗下自研电池公司“吉曜通行”的成立(目标年降本60亿元),也将进一步强化盈利潜力。
吉利为2025年设定了可称激进的海外目标:在中东市场冲击中国品牌第一,泛欧及东欧市场冲击中国品牌前三,在亚太地区打造第二个10万辆量级市场,在拉美、非洲市场重点布局新能源、燃油车改款产品;针对欧洲市场,充分利用领克、极氪、沃尔沃等资源优势,加速协同。为实现这一目标,极氪与领克已进入全球60个市场,门店超1200家;搭载超级电混技术的车型将在海外快速放量,尤其是欧洲与东南亚市场。而合并后的统一销售团队,将助力双品牌在国际市场形成“高低搭配”的竞争力。
自2024年9月《台州宣言》出炉后,吉利控股集团一直在推动旗下各板块的业务整合,加快版图重构。而随着多方调整和品牌整合的逐步推进,吉利汽车也将进入“冲刺期”。而从1996年至今锚定吉利的安聪慧,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坚守诠释“长期主义”,此刻将在时代潮头再展领军者锋芒。
安聪慧:吉利的“创业永动机”
若论吉利体系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非安聪慧莫属。尽管,安聪慧此前被不少媒体同行认为,并非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的性格谦虚谨慎,很少像一个“优秀”的话题人物那样,善于发表具有“爆炸力”的言论。
对于吉利而言,他却至关重要。从1996年加入吉利至今,他主导了帝豪系列、CMA架构、SEA浩瀚平台的开发,并亲手孵化领克与极氪两大品牌。李书福曾评价他:“总在挑战最难的任务,且从未失败。”
“被李书福骗进汽车行业”——安聪慧与吉利的结缘充满戏剧性。1996年,李书福到湖北经济管理大学招聘时,偶遇在操场上挥汗如雨“跑圈”的安聪慧。彼时,安聪慧是学校里的学生会主席,也已经拿到了留校的资格,却被李书福“骗”至浙江——原以为加入的是摩托车厂,最终却成为吉利临海汽车基地的副总指挥(总指挥为临海市市长)。当李书福指着自己的奔驰车说“我们要造这样的车”时,安聪慧的造车生涯就此启程。
此后的29年间,安聪慧面对的挑战可谓永无止境。在吉利,他更以“拼命三郎”著称:1998年,他带队24小时连轴转,推动首款轿车“豪情”下线;2003年,他牵头成立了吉利CVVT发动机项目组,并在三年后打造出中国首款CVVT发动机;2009年,他主导帝豪EC7上市,开启吉利品质化转型,累计销量超380万辆;2011年,他接任了吉利汽车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带领吉利实现了并购沃尔沃后的华丽转身;2016年,他牵头开发CMA架构,并创立领克品牌,直接对标大众、丰田;2021年,51岁的他主动请缨出任极氪CEO,以SEA浩瀚架构打造极氪001,切入高端电动市场……
“从到吉利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创业。”安聪慧如是说。
在成为吉利汽车总裁之后,安聪慧参加了所有帝豪品牌主办的“向上马拉松比赛”,即便刚刚跑完100层,他都能在完赛半小时后匆忙冲洗,换上正装,再精神百倍地迎接媒体,声音沉稳,条理清晰,从不显露疲态。
安聪慧曾说,他对长跑的喜爱,是因为这是一项“没有终点”的运动。他也曾将职业生涯比作马拉松:“如果总盯着终点,一定难以完赛。”这种精神贯穿其工作与生活:他常年保持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的节奏,春节休假从未超过4天;在极氪001面临智能化短板时,他要求团队直面用户差评,甚至开设“吐槽建议”专栏;为贴近年轻用户,他将花名改为“聪聪”,并要求员工不再称其“安总”。
从踏入吉利的大门开始,安聪慧总是去挑战最难的、最具战略价值的工作。29年来,他所接手的每一项挑战,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结局:成功。
作为安聪慧近年来的心血之作,极氪的成长路径也充满其个人风格——从最难的市场切入,以极致产品破局。首款车型极氪001定位中大型猎装车,搭载同级罕有的空气悬架,直接挑战百万级豪车体验。尽管初期因软件问题遭遇口碑危机,但安聪慧力主免费升级8155芯片,最终扭转用户评价。截至2024年底,极氪累计交付42万辆。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极氪经历了与领克的整合,然后又是重新并入吉利……“极氪向上,领克向宽”这八个字精准概括了两个品牌的战略整合方向。在上海车展上首秀的极氪9X以及在车展前发布的极氪009光辉,都代表着极氪品牌在不断向上竞争;而领克品牌则进一步向宽,能够满足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市场区域。此外,极氪和领克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协同效应,如品牌重构、后台支持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这种协作不仅有助于形成品牌差异化,还能通过规模化效应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
今后,安聪慧承担的担子不仅仅是极氪,而是整个吉利控股。对于已经年过半百、却始终保持年轻态的他来说,责任大于负担。而就在上海车展上,吉利宣布成立吉曜通行电池产业集团,他还兼任了吉曜电池的董事长——这家注册资本 10 亿元的新公司,整合了极氪金砖电池、吉利神盾短刀电池技术,目标构建 “研发 - 制造 - 回收” 全链条生态。可以看出,吉利如今最吃重的担子,都已经在他肩上。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环境,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情况,把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关于这一点,包括李书福和安聪慧在内的所有吉利人都很清楚。吉利,必须加速跑下去,一旦停下,或许就是淘汰出局……
结语
吉利此次整合与安聪慧的履新,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共同课题——如何打破中国品牌始终难以走向世界,真正跻身全球高端市场。安聪慧曾直言:“新能源汽车出海,比传统汽车更难。”极氪的实践表明,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组织文化、用户思维与全球化能力的综合较量。
对于55岁的安聪慧而言,掌舵合并后的吉利控股集团,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后、也是艰难的一场马拉松。但正如他所说:顶住多大的压力,他都不在乎。这位永不停歇的长跑者,正带着吉利的野心,冲向下一个42.195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