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战场硝烟再起!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总装车量突破811.7GWh,同比猛增34.7%。TOP10榜单中,中国军团独占6席,合计市占率高达68.2%,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增速均超30%。
尤为震撼的是,宁德时代297.2GWh的装车量,几乎相当于第3至第10名8家企业之和,“以一敌八”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
一、全球格局:中企“碾压级”领先,韩日厂商承压
2025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中创新航、SKOn、松下、国轩高科、三星SDI、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中国六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合计贡献了553.6GWh的装车量,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
反观韩系三家企业(LG新能源、SKOn、三星SDI)合计份额仅16.9%,同比下滑3.3个百分点;日本松下份额4.1%,均呈现收缩态势。
♦宁德时代:装车量297.2GWh,全球每10辆电动车中就有近4辆使用其电池,客户覆盖特斯拉、宝马、理想等头部车企。
♦比亚迪:以145GWh的装车量超越三家韩企之和(137.2GWh),欧洲市场暴增246.2%,成为出海“黑马”。
♦蜂巢能源:增速89.5%领跑榜单,海外单月出货量突破1.37GWh。
二、中企崛起背后:技术路线与政策双轮驱动
中国电池企业的强势增长,源于磷酸铁锂(LFP)技术的普及和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相较于韩日企业主导的三元锂电池,LFP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快速占领中低端电动车市场。例如,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已适配多款主流车型,比亚迪“刀片电池”则通过整车垂直整合实现价格碾压。
政策层面,国内“双碳”目标推动储能基础设施完善,而欧美对中国电池的贸易壁垒反而加速了中企本地化布局。如国轩高科依托大众汽车入股拓展欧洲产能,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规划产能100GWh,直接切入海外供应链。
三、行业趋势:储能赛道扩容,回收经济崛起
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高峰临近(预计2025年退役量达82万吨),回收利用成为新增长点。重庆、广东等地已出台政策支持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目标到2027年回收网点覆盖率超90%。格林美、天奇股份等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回收市场,推动锂、钴、镍等金属的循环利用。
同时,储能赛道与动力电池形成协同。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超1亿千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将电池技术延伸至储能系统,打开二次增长曲线。
四、机会与风险并存
机会点:
1.头部集中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技术壁垒稳固,适配高端车型需求;
2.技术迭代: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如亿纬锂能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
3.出海红利:欧洲、东南亚电动车渗透率提升,本地化产能需求迫切。
风险:
♦欧美碳关税、原材料溯源政策可能增加出口成本;
♦低端产能过剩,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价格战压力;
♦技术路线变革(如固态电池商业化)或颠覆现有格局。
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已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供应链”的全生态较量。中国企业凭借规模化制造和快速迭代能力,正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未来,谁能攻克回收利用、储能集成与下一代电池技术,谁就能在万亿级赛道中持续领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