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济南宣布了新一轮汽车消费补贴,10月1日正式启动,整整一个月,补贴总额高达2400万元。说实话,这数字听着挺诱人,但细究起来,有点抢饭碗的感觉。车卖场那会儿,我碰见一酒店大堂的销售经理,他苦笑着说:这补贴政策,一半是噱头,一半是真忙人。我倒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
先说最直观的,补贴是按购车发票金额分档,10万元以下1900元、10到15万3200元、15到25万4800元、25到40万6400元、40万以上8500元,主要以两块东西组成:加油储值卡和商业保险补贴。乍一看,这份礼包里加油卡和保险补贴的价值比单纯现金补贴强不少,尤其是加油卡面值超过补贴额度,这背后是想客户多回来续费?还有保险补贴跟车企捆绑强度不大,算是给消费者的小便利。
这块我个人感觉不错,但转念一想,加油储值卡多多少少绑死了油车。新能源车主显然没法用这招。济南这个地方新能源普及咋样?这我没数据支撑,猜测新能源渗透率大概10-20%(样本少),可见至少70%市场还是打油车的天下。这政策在油车圈里确实诱惑力强。
再说申报机制,是先到先得,先申报先补贴,也就是说人多的时候,额度一抢而空。朋友圈里有个老修理工说:抢额度确实麻烦,搞不好半天没申上,还浪费时间跑业务。这让我联想到上次济南类似补贴活动,申报窗口开放日服务器一度崩溃,系统卡顿让不少人放弃申领。补贴额度限制本身就意味着这政策对真正想买车的人多是多一挂念,不一定成事。特别政务流程里的时间节点精确到0时,得盯着电脑抢,不然就擦肩而过。
关于供应链角度(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提一点,有人说供应链紧张期,厂商通常不会轻易让利,那些补贴其实最终谁扛?我猜测大概率是经销商和辅销服务商先让利一部分,毕竟他们想用补贴刺激成交,快速回笼资金。厂家可能在研发和制造环节控制成本,不过这就不是补贴何以论了。补贴的补,更多是地方财政行为,算是一种市场维稳手段。
再纠结一下补贴资格的限制。公告中说前三轮活动已经领过的人,个人第四轮没资格,企业最多只允许三辆车补贴额度,而前三轮欠缺不满三辆资格的企业可以继续申领。换句话说,不是想买车就能申领补贴,得看你有没有前置资格。这规则听着很复杂,我一度想是不是给多车家庭或者商用企业开了后门,但这反倒是不是这么简单,政策写得直接,企业多半要掂量清楚,算计成本回报,倒不像是给消费者平等的补贴。
这一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前面一开始我以为只要买车就能补贴,显然是太乐观了。后来细看规定,才明白这限制是为防止补贴滥用,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拿到补贴的用户已经被圈了。旁边有位经销商告诉我,很多非济南本地户口的客户,比如我朋友潍坊的,他去济南买车,结果发现享受补贴没谱,户口问题让很多人无奈。这事细说起来又牵扯到地方政府的户籍政策,这风险满满,还挺操心的。
我也在想,既然限额还实行先到先得,咱买车真能搭上这一趟吗?去年那个省会城市,补贴同样跑得快,很多人没抢上,只能望车兴叹。难不成大家都准备凌晨守着电脑抢额度?这跟开盘那节奏有点像了,挺累人。车企能否借此机会促销一把?也许能,但这效果大概率是短命促销,补贴一没了,大伙又回到老路。消费者被绑架的心态,我觉得最地道。
跑题一下,上次和朋友去4S店,店员对我说:你从车企角度看研发流程得啥心得没?我说新车型开发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后面哪层都得晃。他点头说:对,供应链精准配合就像同步施工,任何一环落后,全盘得拖延。这提醒了我,补贴无论多少,车研发和供应链本身是根本,不可能靠补贴改变什么,更像是给交易环节加点油。
说回济南补贴,大家还关心一点,前三轮啥时买的车没在这个时间段范围内的能不能申?公告里没明确,这个不确定的点,可能得问市商务局了。还有一个细节,发票金额以不含税价为准,排除装潢、挂牌等费用,我估计不少消费者弄不太清楚账面金额,反倒容易产生误会。
算算补贴对一辆中端合资车20万来说,4800块补贴占2.4%,放在新车交易里不算多,但多少是实打实落袋的优惠。扣除各类隐形费用,反而比随机赠送几千块购车礼金有用处,是产业链给消费者输送福利的直接体现。对普通用户而言,算下来年均节省几千块油费和保险费,是靠谱的小确幸。
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能抢到资格?真正买车需求在这里多少占比例?这就值得问问你了:你觉得汽车补贴,真能改变你买车时的决策吗?还是说,光是这把加油卡就把你的计划牵绊住了?
抱着这份疑问,我得去问问好友,刚买了日产的张先生,他居然对保险补贴兴趣最大,说能减轻点养车压力。要是再给点保养券,可能我马上抢额度。他说。你看,补贴内容越具体,越容易钩住需求。
济南新一轮补贴,看起来是个热闹的市场节点,但你我都知道,车市这场抢饭碗的大戏才刚开始,等到额度用完、时间截止,剩下的只有买车人的犹豫和期待了。你准备好等半夜抢号,还是打算冷静观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