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刚好和一个在奔驰4S店做销售的老朋友聊了聊。他直说:这华为东西,销量肯定冲击咱们传统一线品牌,尤其是二十万以下市场,消费者的心思变化太快。他的话让我想起半个月前去参加的一场车展,现场不少人聚集在华为和上汽联合推的新车尚界H5展台前,熙熙攘攘,反倒传统品牌展区冷清不少。
这个尚界H5,15.98万起售价,配备华为的鸿蒙系统和智能驾驶辅助,直接定在了二十万以下的黄金价位。说实话,以前咱们这种价位区间,顶多就是比亚迪、吉利、曾经的大众和本田干得风生水起。现在华为一进来,能不能掀起一场革命,很值得琢磨。毕竟今年二十万以下车型占国内汽车销量七成以上,这用户基数你说大不大?而且,销量还在逐年攀升,对比我手头的数据,今年整车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新能源和智能化。
我自己也在琢磨,华为切入汽车以后,格局变化得快不快?这不,一季度数据显示,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市场同比跌幅普遍超过一成。可不能一棒子打死我觉得全是市场整体疲软,具体原因肯定没这么单一。据我朋友说,消费心态已经变,以前买奔驰,你还会觉得是身份象征,现在二十万智能车用得很爽,用个30万的燃油车的钱,买两辆智能车还多得很。这个话说得有点扎心,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性价比和智能配置成了新的硬指标。
聊到这里,我自己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供应链那阵儿出现过一个小规模紧张,芯片供应不稳定,很多国产车厂只能硬着头皮削减部分智能配置,还有个别车型直接推迟发布。供应商好几家都说成本上涨了10%到15%,这个数字不算特别大,但放到整车成本里的话,足够让厂商们纠结半天。华为这次能在成本控制上做得这么理想,部分得益于它自家科技底子和对供应链掌控力的提升。
车企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供应链就是买菜打磨工具,研发是厨师,最后端上桌的是产品。华为做了那么多年电子设备,对供应链细节和研发流程了解深厚,这次结合上汽成熟制造能力,的确是个强强联合。上汽总裁提过:结合华为智能技术与我们的制造经验,或许能带来新市场生态。虽然官话听着惯,但这背后反映了他们对未来销量能冲击主流市场的自信。
说实话,我之前有点大意了,单纯以为华为就靠智能化抢市场,没把传统车企响应速度放在眼里。毕竟大众、比亚迪这些老玩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人家也开始加码智能化,瞄准年轻消费者,想方设法把车联网、自动驾驶铺开。所以这场竞争,远比我想得复杂多了。
顺便问下,你觉得像这类15万出头的车,豪华感和驾驶乐趣重要还是智能配置更硬?我观察的样本量不大,感觉年轻一代可能更看智能化,年纪大点的可能还要车本身的舒适和稳定些。这个事情像是个拉锯战。
再有一个小插曲,前几天修理店师傅告诉我,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装备智能辅助驾驶的,维修成本和保养周期确实和传统车差挺多。他反复强调:这玩意儿坏了,那修理费就怕吓人。粗心我心算过,比起传统燃油车,智能化车的零部件维护成本估摸高出了20%到30%,而且保值率这事儿,还要看市场认可度。毕竟,买了个半自动驾驶的车,对方还真得给力,不然转手卖掉就亏了。
跑题一下,最近我琢磨着,厂商们为什么宁愿压低利润也要争抢二十万以下市场?估计是因为用户基数大,虽然单车利润不高,但量起来总收益可观;这个价格段刚好是很多首次换车或者家庭购车的主流选择,控制好体验,培养老客户,对后续销售真的太重要。要不然华为也不会这么拼。
换句话说,未来车企要活得好,必须学会在研发策略和供应链上玩点新花样。一个典型例子,比如助理系统的算法,动辄几个月迭代一次,供应链得同步跟上,比如传感器和芯片的小改进稍有滞后,整体系统表现就不同了。这个配合不畅,哪怕单个模块表现超好,也救不了整车口碑。说起来我以前总觉得硬件是王道,后来体感加智能的软件体验越来越重要。
这让我又想起上周看过的一组数据,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4%,但传统燃油车销量出现明显下滑趋势。有人猜测这是因为新能源车续航、充电基础逐步完善了,还有汽车融资政策逐渐倾向电动化,但这部分我还没细想过,可能得等更多数据出来。
对了,华为这次合作的车配的鸿蒙系统,和我以前用手机的感觉不一样,非常流畅,界面简洁,交互设计上明显更符合驾驶场景需求。车型内的语音操控还能识别多重指令,这部分原本我还挺怀疑的,但现场试驾体验后,改变了我对国内自主智能驾驶的刻板印象。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传统车企还能在这轮智能化浪潮中找到合适定位,还是说,市场最终会被几个科技巨头和新势力瓜分得差不多?(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最近常常盯着这款尚界H5的用户反馈,发现一种声音挺普遍:虽然整体智能体验好,但续航还得再加强点,别拖后腿。新能源车续航短的问题,好像总是好像明天就能解决,可一到实际使用,依然挑人胃口。对厂家来说,这种细节改进的耐心与时间成本,也难说有个标准答案。
话说回来,这价格和配置的组合里,你怎么看这些差异化的细节?其实一辆车的生命力,往往被这些不起眼的小配件决定,比如座椅的包裹感,方向盘的手感,车载储物空间布局……这些没人会在广告里单独讲,但买车人其实都感知得到。你有没有过买车后突然发现这些细节不满意然后特别难受的经历?
(这事儿,什么时候能别再被价格战和智能战埋没就好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