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半年就干了3713亿营收的财报,像一颗深水炸弹,把全球车圈炸得水花四溅。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差不多够十家小车企加起来忙活一年了。
主角比亚迪,就用这么一份成绩单,把曾经的神话特斯拉,硬生生拽下了王座。同一时间,特斯拉的收入换算过来只有2997亿,更要命的是,还莫名其妙地滑了11%。
这一来一回,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牌桌,感觉要重新发牌了。数据更吓人,去年底CleanTechnica扒出来,比亚迪一个月卖了48.3万辆车,是特斯拉的整整四倍,全球份额更是冲到了27.7%。这一切,都逼着我们把目光,拉回到17年前那笔神操作。当年巴菲特老爷子随手扔下的18亿港元,现在回头看,简直准得像穿越回来下注一样。
巴菲特当年有多野
让我们回到2008年,那年头可真不是什么好光景。雷曼兄弟说倒就倒,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大家手里的钱都恨不得缝进被子里,谁还敢谈投资?
可就在这个冰河时代,巴菲特干了一件让所有人眼珠子掉一地的事。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用每股8港元的价格,一口气吞下比亚迪2.25亿股,总共花了18亿港元,拿了10%的股份。
这操作在当时看,简直疯了。要知道,巴菲特有几条铁律是出了名的:技术更新太快的科技股,他不碰,嫌波动大;汽车行业,他更是躲得远远的,甚至放过狠话,说“四个轮子的生意都不是好生意”。更别提投海外那些刚冒头的小公司了,向来是小心翼翼。
可2008年的比亚迪算个啥?一个刚买下秦川汽车厂才5年的中国公司,主业还是搓电池的。虽然那年也搞出了全球第一台量产插电混动车F3DM,但新能源业务的收入,连总盘子的5%都不到。没利润,也没啥护城河。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估值才2亿美元的特斯拉,也曾主动上门求带,结果被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一口给拒了。那会儿的特斯拉,虽然顶着硅谷光环,刚发了第一辆跑车Roadster,可连车间里能不能顺利造出第二辆,都是个大问号。
赌的是国运不是运气
很多人把这笔投资的成功,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说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有些人事后诸葛亮,捶胸顿足,觉得错过特斯拉是天大的失误,就算比亚迪赚了38倍也弥补不了。
但你要是把当年的细节翻出来仔细瞅瞅,就会发现,这哪是赌博,这分明是对时代脉搏的一次精准把控。
你真以为股神是靠拜神仙?2008年这个时间点,太巧了,巧得像剧本。那是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一个关键路口。巴菲特看到的,恐怕不是比亚迪那点可怜的汽车业务,而是它背后,那股已经开始汹涌的全球政策大潮。
就在2007年底到2008年,咱们国家密集出台了一堆文件,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旗帜鲜明地告诉所有人:这事儿,国家要大力支持。紧接着,2009年的“十城千辆”计划和真金白银的补贴,更是直接往市场里打了针强心剂。
视野再拉到全球,信号一样清晰。美国在2008年也颁布新法规,逼着车企省油,还拨款支持混动车研发。欧洲那帮老牌强国也没闲着,德国、法国在那一两年,疯狂砸钱补贴、减税,玩命地铺充电桩。巴菲特的投资看似出格,其实是在全球政策同频共振的节骨眼上,下了一步绝妙的先手棋。这种眼光,哪是“运气”两个字能解释的?
为什么是王传福不是马斯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选了当时没啥名气的比亚迪,放弃了看起来更酷的特斯拉?这恰恰说明了巴菲特骨子里的风控基因。
这事儿掰开看,其实是选人。两家公司的老大,王传福和马斯克,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王传福,工程师出身,为人踏实,他的战略永远是技术落地、产业链可控。你看他公开讲话,聊的都是电池密度、热效率这些硬邦邦的干货。从买下汽车厂那天起,他就定下了规矩:电池、电机、电控,这些命根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马斯克呢?那是另一个物种。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要移民火星。这种天马行空的劲儿,就决定了特斯拉早期的路子充满了不确定性。很长一段时间,特斯拉都像个“组装厂”,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直到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拔地而起,才算解决了产能这个大麻烦。而第一次全年赚钱,更是等到了2020年。
巴菲特的信条是“只打有把握的仗”,马斯克那种冒险家的气质,和特斯拉早期的高度不确定性,显然不合他的胃口。他可不想跟着马斯克去坐过山车。
事后看,说“错过特斯拉是失误”也根本站不住脚。在巴菲特拿着比亚迪的这十几年里,38倍的回报已经是个天文数字,涨幅远超同期的特斯拉。这笔买卖,不管从风险还是回报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一个人的成功和一个时代的成功
当然,比亚迪能有今天,也绝不是王传福一个人的功劳。它的成功,是中国整个产业生态开出的一朵奇葩。
比亚迪那套“什么都自己干”的玩法,为什么能走通?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撑腰。每年几百万毕业的理工科人才,不是闹着玩的,给技术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脑力。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让一个螺丝钉都能在隔壁市找到三家供应商,成本低到难以想象。
更重要的是,几亿中产阶层构成的巨大市场,就是全世界最好的试验田,让技术可以快速迭代、快速试错。从2010年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从不到1000家,一口气干到了1.2万家,从上游挖矿到下游卖车,啥都有。
比亚迪去年推出的秦PLUSDM-i,亏电油耗3.8升,直接把同价位的燃油车打得满地找牙。这种变态产品的背后,就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的极致体现。企业战略和产业生态的这种完美咬合,绝对不是偶然。
结语
这场跨越17年的投资大戏,从巴菲特落子,到比亚迪登顶,核心逻辑其实特简单:真正的价值投资,从来都是资本跟着时代的大趋势走。巴菲特的“破例”,不是他放弃了原则,而是他把判断好公司的标准,从可口可乐延伸到了由国家意志驱动的新兴产业。他看到的,不是比亚迪当时有多大,而是它背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确定性、产业链潜力和一个稳如泰山的掌舵人。
反过来看,比亚迪的逆袭也说明一个道理:任何技术创新,都需要资本来浇灌。2008年那18亿港元,无疑是比亚迪后来十年埋头搞研发最关键的一笔“军火”。资本的增值,最终还是要靠产业的成长。那38倍的回报,本质上,就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价值体现。在投资的世界里,人人都想找一夜暴富的秘诀,却常常忘了,时代本身,才是那个最大的风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