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致死案重裁,特斯拉3.29亿美元赔偿引行业地震

一桩震动美国汽车行业的判决下来了:特斯拉因自动驾驶致命事故被判赔偿3.29亿美元,这其中大头——约2.4亿美元,要由特斯拉自己承担。

马斯克对此强烈不服,已表示要上诉。

这并不仅是公司财务的“重撞”,更直接敲响了自动驾驶“安全神话”的警钟。

自动驾驶致死案重裁,特斯拉3.29亿美元赔偿引行业地震-有驾

回到2019年佛罗里达州的那条公路,阳光也无法冲淡即将到来的悲剧。

那天,GeorgeMcGee开着他的ModelS,后来才成为话题中心的“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当时已开启。

本来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驾车,结果因为手机掉落,他下意识俯身去捡——几秒注意力转移,却换来了无可挽回的结局。

ModelS没有如他所愿“自动规避危险”,反而以超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冲进一个十字路口,狠狠撞上路边一辆静止汽车和正在取物的22岁女孩NaibelBenavides。

当警察赶到现场时,Naibel的身体已经被撞飞到75英尺之外。

她的男友DillonAngulo侥幸活了下来,只是全身多处骨折以及严重脑伤,无数噩梦缠绕。

悲剧发生后,Naibel的家人毫不犹豫地将特斯拉告上法庭。

漫长的庭审里,所有人都在争论:是自动驾驶系统有先天缺陷让司机过度信任,还是驾驶员分心所致?

这场或许注定被载入“自动驾驶发展史”的判决最终定下,陪审团认为,特斯拉负有三分之一责任。

所有赔偿金共计3.29亿美元,特斯拉负责其中2.425亿美元。

数字背后,是一个女孩的生命无法再回到世界,也是一家公司的未来命运被重新押上赌桌。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事故。

刀削般的细节让人后背发凉。

GeorgeMcGee站在法庭上,承认了“我当时以为车会自动刹车”的念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侥幸的一刻吧,忙里偷闲看手机,或者相信AI能替自己做些注意力本该承担的活儿。

但技术真的准备好了吗?

车主放下方向盘、松开脚、低头捡手机的一刻,相当于交出了命运的控制权,而特斯拉的系统也没能替他兜底。

案发地的阳光始终如往常一样晃眼,但技术对人的诱惑,却已经改变很多人的行为方式。

陪审团给出了结果,不仅仅指向个人的松懈,更直指“产品责任”——特斯拉为什么让这样功能原本只限定于受控高速公路的系统,在任何城市道路上都能启用?

更狠的是,公司高层明明知道系统局限,还一遍遍向全世界宣传“比人类更安全”。

特斯拉被骂把路面变成技术未成熟的测试场,说实话,我觉得这话并不夸张。

马斯克带着特斯拉团队很快发声明,表示判决“完全错误”。

公司咬死,真正的责任全在司机——你驾驶超速,还脚踩油门,怎么怪到我们头上?

可是,监管机构和公众的怒火已经点燃。

2021年以来,NHTSA就一直在查Autopilot系统的安全隐患,特斯拉已经被要求做了不止一次召回修正。

就连官方手册都一再强调“请保持双手在方向盘上,随时注意路面”,可现实里有多少人真的严格遵守?

“辅助”与“自动”之间的边界,就是在一次次类似车祸、诉讼中被迫重新画线。

美国媒体已经披露,至少58起致死撞车,是司机在撞击前启用了Autopilot。

你愿意相信新科技“解放双手”,技术却时不时让你彻底丧失安全感。

更让人不敢掉以轻心的是,不止美国出事。

据财联社今年发布的权威报告,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对14家车厂的辅助驾驶系统做了测评,结论是一致的——没有哪一家真的达到了理想状态,甚至“监测司机注意力的能力”全部打分很差。

辅助驾驶不仅没实现更高安全,还让人产生过度依赖。

说真的,每逢看到公司发布会上独具煽动力的演示、广告里AI驾驶的“神操作”,我都忍不住好奇现实测试是不是包了容错。

比如2025年7月,加州DMV正式对特斯拉发起了法律大战,指责其对外夸大宣传。

尤其是“幽灵刹车”——车辆在没危险时突然急刹,这种安全隐患反复出现,用户却未必知道。

到今年7月21日,这个焦点官司预计要开五天听证会。

就连加州法官都警告,特斯拉的广告可能诱使消费者轻信AI,进而把警惕一起“交给车”,无形中造成新的风险。

反观行业层面,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近年增长也很快,但L3级以上功能渗透率仍没破10%。

原因很现实:技术成熟度有限,用户信任门槛高。

行业自己也在弥合预期与现实的鸿沟。

比如2024年底,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缺陷办公室就对FSD功能发起立案调查,起因还是有人投诉大雾天启动FSD后撞车。

到底是AI系统没完美适应复杂路况,还是使用者高估了它的“超能力”?

这其实很难一刀切。

只是每次悲剧发生,都提醒我们,自动驾驶的神话还只是“进化中的故事”,远未到安全上岸的那一刻。

说到底,这场3.29亿美元的判赔只是自动驾驶和法律、社会之间漫长角力的一个章节。

它的冲击远不止是特斯拉单一公司的市值波动,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步调。

类似诉讼、监管、评价只会越来越密集,谁都得在“创新”和“安全”之间做更艰难的权衡——包括用户自己。

科技当然可以是美好归宿,但请别放下方向盘的那一秒,就真的把一切交给机器。

结尾时想说,智能驾驶肯定会继续前进,但每个工程师、决策者、普通用户都得戒备“盲信”。

AI再智能,也不是万能护身符。

真正的安全,是人和技术都保持清醒。

所以啊,下次开车时,手机掉了就别急着捡,别以为一切都能交给冷冰冰的算法。

我们都还活在现实道路上,不能寄望于虚妄的自动奇迹来守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