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诸身边有个朋友,三年前兴冲冲买了辆国产热门街车,颜值高配置全,价格比同级日系车便宜一半还多,刚提车那阵子天天拉着人炫耀。
可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先是冬天电瓶总亏电打不着火,换了一次也没根治,后来跑了不到两万公里,后减震开始漏油,链条异响得老远就能听见,最让人糟心的是去年跑长途,半路突然显示机油不足,吓得他赶紧找就近的维修店,拆开一看是密封圈老化渗油。
说实话,这样的经历不是个例,身边不少骑国产摩托的人都有类似吐槽,明明新车看着啥都好,怎么就经不起时间考验呢?
很多人觉得国产摩托不耐用,就是零件质量差,这话不算错,但也不全对。小诸觉得,核心问题得从产业发展的根上找。
早年间中国摩托产业刚起步,市场需求猛增,大家都想着赶紧抢占份额,谁能造出便宜车谁就能卖得好。那时候不少企业根本没心思搞研发沉淀,找个成熟车型拆了抄一抄,换个外壳就上市,零部件采购只看价格不看品质,车架钢材用的是普通碳钢,螺丝是小作坊生产的非标件,密封圈选的是廉价橡胶,这些东西单独看没问题,凑在一起整车的耐用性自然就下来了。
举个栗子,日系车的螺丝哪怕是不起眼的小零件,都有严格的材质标准和检测流程,而有些国产厂商为了压成本,螺丝强度不够,长时间骑行震动下来就容易松动脱落,看似小问题,实则影响整车安全。
,日本某知名品牌一款发动机上市前,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累计测试几十万小时,高温、低温、高湿度、颠簸路面都得扛住,哪里容易出问题就针对性改进。
而早期很多国产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测试条件,新车研发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连基本的路试都没做充分就推向市场,有些隐藏的缺陷在日常骑行中慢慢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发动机积碳问题,日系车通过优化燃烧室设计和燃油喷射系统,能有效减少积碳产生,而部分国产车因为研发不足,发动机燃烧效率不高,跑个两三万公里就出现动力下降、油耗上升的情况,让人觉得 "不耐用"。
标准体系的缺失也是个关键问题。现在大家买车看参数,功率、扭矩、配置表看得明明白白,但很少有人关注可靠性指标。小诸查过相关数据,我国很多摩托产品只有性能标准,没有明确的可靠性要求,比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老外先进水平能达到几千小时,而部分国产摩托的 MTBF 只有几百小时。
这意味着企业生产时只要满足基本性能就能达标,至于能不能用五年八年,没有硬性要求。反观日本,摩托车行业有一套完善的可靠性标准,从零部件到整车,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管控指标,甚至一颗螺丝的使用寿命都有规定,这样生产出来的车,耐用性自然更有保障。
供应链的协同问题也不能忽视。摩托车是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整车耐用性取决于最薄弱的那个零件。我国摩托产业虽然配套齐全,但上下游企业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核心零部件厂商技术实力强,产品质量没问题,但一些小的配套厂商为了生存,只能降低成本偷工减料。
比如轮胎,优质轮胎的橡胶配方和帘布层设计能保证耐磨和抓地力,而劣质轮胎用不了多久就会磨损严重,湿滑路面还容易打滑;还有传感器,国产小厂生产的传感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失灵,导致车辆报警误判或者功能失效。这些配套零部件的质量问题,最终都会算到整车头上,让消费者觉得国产摩托 "不耐用"。
还有装配工艺和品控环节,同样的零部件,不同的装配水平和检测标准,装出来的车质量天差地别。小诸听说,老外品牌的生产线都有严格的装配流程,每个螺丝的拧紧力矩都有明确规定,工人上岗前要经过专业培训,装配完成后还要经过多道检测工序,确保没有瑕疵。
而有些国产小厂的生产线比较简陋,装配全靠工人经验,同一个流水线生产的车,可能这台没问题台就有螺丝没拧紧、线路布置不合理的情况。品控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老外品牌的抽检比例能达到很高,甚至全检,而有些国产厂商为了提高产能,抽检比例很低,一些有轻微缺陷的车辆就流入了市场,这些小缺陷在长期使用中会逐渐放大,影响车辆寿命。
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不耐用" 的印象。早年间国产摩托靠低价策略抢占了不少市场,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对耐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能开、便宜就行。这种市场需求让部分企业形成了 "重价格轻质量" 的思维定式,不愿意投入资金改进技术和提升品质。
而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大家对摩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便宜,还要耐用、舒适、安全,这时候部分国产摩托的质量短板就暴露得更明显了。还有些消费者买了国产车后,养护不当,比如不按时换机油、暴力驾驶,也会导致车辆过早出现故障,但大家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车辆本身 "不耐用"。
不过话说回来,国产摩托的耐用性问题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小诸发现,现在一些头部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和品质,投入资金建立实验室,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零部件采购也开始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甚至在海外建立工厂,按照国际标准生产。
比如某国产厂商推出的一款拉力车,经过了几十万公里的极端环境测试,MTBF 指标大幅提升,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不少好评。还有些企业开始注重用户反馈,建立完善的售后网络,及时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这些改变都在慢慢扭转大家对国产摩托的印象。
小诸觉得,国产摩托不耐用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发展阶段的必然经历。日本摩托也是从模仿起步,用了几十年时间才沉淀出如今的品质,中国摩托产业发展时间短,早期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在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随着制造业升级,核心技术的突破,标准体系的完善,供应链的优化,相信再过几年,国产摩托的耐用性会越来越好,甚至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国产摩托的进步,不能因为个别车型的问题就全盘否定。买摩托的时候,除了看颜值和配置,也要多关注可靠性数据、用户口碑和品牌实力,选择那些注重研发、品控严格的企业。同时,正确的养护也很重要,按时保养、规范驾驶,才能让车辆保持良好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说实话,小诸对国产摩托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产车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靠的就是不断提升的品质和性价比。相信只要企业坚持长期主义,把可靠性放在首位,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国产摩托一定能摆脱 "不耐用" 的标签,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又一张名片。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