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我又一次去了一趟进博会。
我本来没什么期待,
毕竟2019年,上海车展和进博会
是分先后在同一个场地举办,两者一对比
进博会的汽车馆就只是上海车展的一个小切片。
『业界』
车圈故事尽显门道
THE SCENE
■作者 吕嘉豪
■编辑 周展
■视觉 慢慢
但今年不一样,就像吃惯了预制包堆出来的外卖,突然尝到一口食材本味的家常菜,我的舌头和胃都会为之一震。
是的,现在的车展是预制菜,进博会的汽车馆倒像是老菜馆。
我记得今年某个大型车展的媒体日,此起彼伏的发布会声已经够吵了,但论恼人程度是绝比不上旁边林立的直播主播的。我的pocket3镜头里,有一半被塞入了他们的手机和手机支架。
我想拍点新车的门把手、大灯的造型,或者感受下内饰的材质——哪有这么大的空间,你能见缝插针找到一个机位口播已经是个英雄了。
所谓车展,那感觉,就像是误入了一个以汽车为背景的大型社交兼劳务市场。
所以当我从那个环境,突然走进2025年进博会汽车馆的头两天,那种对比之强烈,可想而知。
因为限流和强筛选,过滤了很大一部分的销售、直播博主和普通观众,让头两天的进博会汽车馆变得非常纯粹,这很关键。
那个喧闹的菜市场瞬间清场成了一个设计师沙龙。
留下来的人,目的很单纯:要不看车,要不聊技术,再不济也是隔壁生活馆、食品馆、消费品馆来逛逛的,不说话,图个新鲜。大家的讨论也都只会聚焦在“这台车的平台架构有什么革新”,或者“那个品牌的电动化路线图走到哪一步了”,至于“这车优惠多少”或者“直播间下单有没有额外礼品”这种恶魔的低语,哇,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这种氛围的回归,让我不禁感叹,我终于又看到真正关于车的展览了。
01
很有意思的是,这回展商的态度虽然步调不一,但也能窥探到一些氛围。
相较于遇到车展一定要开个发布会,生编硬造的推出概念车、上市、亮相首秀的矫揉造作,他们变得更直接,更坦然。
有新技术就亮新技术,比如大众讲述了CMP平台+CEA架构+ADAS的开发前景,然后配上了互动演示,并且明确告诉我,今年看到是技术,明年一定能上车的规划。
没新技术的,摆点新车和经典车出来,比如捷豹路虎,OCTA都不放C位,两台英国运过来的女王坐过的皇家巡阅揽胜直接镇场,专属的酒红色配合木质色展台背景,尊贵的皇家氛围油然而生。
那要是又没新车也没新技术呢?他们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就把自己卖得最好的车擦得锃亮摆出来,大大方方有块地,爱看不看,这反而也能给我有种“这就是我的基本盘”的诚恳踏实之感。
回想起那些粗糙到像上周才work out出来的发布会文稿和早被曝光的首秀车型,传统车展那刻意的姿态、昏昏欲睡的故事,看多了真让人疲惫。
02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进博会展台的布局带来的多元化。
像卡车、商用车、氢能源清洁车这些在普通车展边缘化的角色,在这里都有自己专属的台子和技术讲解展示,哪怕旁边是特斯拉的Cybertruck、法拉利的F40、劳斯莱斯的老爷车都没有盖过那个展台本身的专业性和存在的必须性——不少人在问在了解在探讨,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
整个进博会方方面面都在认真讲述着私域或者公域的技术突破,里面完全就是主人精心布置的客厅,让每一个区域去表达它的功能和想表达的内容,让每一个客人都被引导去看,去理解。
我说真的,车展主题的核心还真的不应该是放在“有没有请到重量级明星站台”、“扫码关注游戏的队伍排得多长”、“咖啡好不好喝”。那些布置,与品牌的核心价值、产品的技术亮点,关联度极低,成了纯粹的流量吸引工具。
而无论你是一个热爱汽车的普通观众,或者是行业内的从业者,在进博会的汽车馆里,你就能够最高效地获取他想要的信息。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手里摸的,都围绕着“车”与“技术”本身。这种体验是流畅的,舒适的,回归本源的。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展览模式的差异;往大了说,它反射出行业在喧嚣之后的一种价值回归试探。
03
当进博会挤掉了一些车展不讨喜的泡沫,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对一个车展最本质的期待,不过是能好好看辆车,聊聊它为什么会跑,以及它将开往何方。
而进博会凭借其独特的国家级展会定位和更严格的参展商筛选机制,恰恰守住了那块关于“展示与交流”的阵地。它提供了一个样本,告诉我们一个褪去浮华、聚焦内核的车展,可以有多迷人。
这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点思考:在追求流量和声量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留一块“净土”,给那些真正热爱汽车、关心行业未来的人?如果很在乎销售,可以转型成展销会,至于咱们,再想办法搞一个“内博会”。
毕竟,真心会怀念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安静地围着一台好车,发出的那一声由衷的赞叹的时代。
那种声音,才是这个行业心脏跳动的关键节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