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开用户恳谈会,董事长现场记问题,车主当场提吐槽

为什么车主敢对董事长“开麦”?这难道不是某种“局”?还是说你我对汽车企业的想象,早就该换一副皮?这场广汽集团搞的“用户全开麦”恳谈会,不夹铺垫,不搞彩排,车主怎么想、企业怎么听,全程真刀真枪,不留情面。有人觉得这是作秀,有人觉得是变革信号。到底哪种,咱们先别急着站队,先把细节翻出来捋捋。

10多个车主从天南地北赶来,现场不是大家熟知的“粉丝见面会”,而是拿产品环节、服务体验、投诉吐槽、建议意见往场上拍。广汽的董事长冯兴亚,一头扎进会场,不是往台上一坐等掌声,而是拿着本子站着听,全程做笔记。不是隔着玻璃听汇报,也不是听PR部门捡好听的词,而是真刀真枪地和车主自由搏击。这场面,不像老一套的企业会议,倒更像楼下大妈拍桌子讲真事。

你要说是作秀吗?偏偏这场聊完了也没见广汽高调发稿宣传,反而低调得很,是车主们自己发了点内容在社交网,外界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有人问,企业不是应该把“我重视用户意见”写进公关稿吗?广汽这回偏不按套路出牌。这背后到底在憋什么大招?

有人说,这是变革的信号,甚至是企业进入“深水区”的关键一步。在我看,这一次广汽不再遮遮掩掩地跟用户保持距离,而是拉着车主当面硬聊,敞开说话。不仅董事长亲自作记,相关品牌高管也全部列席,敢在现场就直接回应和追问细节。这种胆量,在传统制造业里不常见。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忽悠和糊弄已经过时了,用户不买账。

汽车圈以前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你出新品我跟风、你加配置我升级,反正谁家砸钱多,广告响亮,谁就能卖得动。但现在不一样了,用户需求变得越来越细碎、越来越挑剔。年轻人的“情绪价值”、家庭用户的“安全关怀”、科技分子的“智能体验”……你要是只算配置和价格,早晚被市场拍成吊车尾。真正的爆款,都得是洞察用户真实需求,能直击痛点。功能堆砌已经成了“老梗”,大家都见怪不怪,谁能解决“真实熬心事”,谁才有戏。

说实话,现在的汽车市场可不是供不应求了,买方市场彻底登场,“车型多”已经不值钱,“车型精”才有说头。你要是想混个爆款,必须成天研究用户焦虑、担心和盼头。广汽这回不装了,不给自己设“安全区”,邀请用户直接怼脸反馈,就是在告诉自己和外界:我们真想知道问题在哪儿,真要解决而不是应付。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逼自己一把。你要是不听真话,满脑子都是老板自嗨,对不起,市场铁拳很快就会教育你。广汽敢主动把脉客户心态,说明他们意识到自我革命的紧迫和必要性。这场恳谈会,不只现场听意见,车主以后还可能成了他们专门的“客户需求洞察代表”。换句话,企业开始用真实场景、真实案例来锤炼自己。

为什么说这个动作很要紧?这必须放到广汽大改革背景下看。去年他们就启动了叫“番禺行动”的三年计划,不到一年,已经从组织结构、人事机制、产品流程全线加速。比如什么“经营型总部”、自主品牌一体化、IPD产品开发再造流程、干部大换血——这些听起来都很花哨,但真正落地还得看底层逻辑改没改。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企业要什么用户给什么,而是用户有什么痛点企业能解决什么。

能不能落地,能不能不沦为口号,关键是看他们是不是拿出“真心”和“真功夫”。这次恳谈会上,董事长真坐在台下、手里拿着本子,遇到细节反而很认真地追问几句。不是专门给车主一个吐槽窗口,而是直接变现场为决策链条的一环,咱们说,这就是把问题“当回事”的信号。在中国的企业变革里,这样的态度其实比具体举措还要重要。表面的高层出席、专业记录,其实反映了企业上下从“自恋”到“自省”的巨大转向。

广汽开用户恳谈会,董事长现场记问题,车主当场提吐槽-有驾
广汽开用户恳谈会,董事长现场记问题,车主当场提吐槽-有驾

你说,这种用户反应机制会不会变成“形式主义”?当然有可能——很多企业开了无数次恳谈会,事后依然雷声大、雨点小。但关键在于后续能不能落实,能不能把用户“吐槽”捡起来当问题来改。广汽要是真能做到“用户骂了我的点,我就当成下一步改进靶标”,那中国制造业又进了一步。如果还是什么都答应、什么都拖延、什么都搞官样文章,那最后还是早晚被市场淘汰罢了。

其实你再仔细想想,整个汽车行业都进了一个“拐弯区”,智能化越来越卷、电动车市场越来越窄,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企业想活下来,不是靠嘴皮子吹牛,而是把自己的屁股挪到用户的椅子上。你能不能发现用户的烦恼,比如说小毛病多、售后糊涂、功能没用、体验拉胯,你能不能听得进去,还能“改得出来”?这才是现代企业生死分水岭。

广汽开用户恳谈会,董事长现场记问题,车主当场提吐槽-有驾

广汽这一招,表面上是“董事长主动挨骂”,其实内核是让企业内部把用户意见当成生产力升级的起点。问真问题,查真细节,敢在高管面前漏洞百出地挨批评,说明企业真的要抓“汰弱留强”的那个牛鼻子。更进一步,这其实映射了中国传统工业企业向“用户本位”升级的艰难一跃。

我们都知道,中国好多企业嘴上天天说要用户至上,其实骨子里还是怕“用户闹事”,把吐槽当麻烦,对批评能躲则躲。可广汽这把,主动“搞挨骂”的场面,反倒成了内部怕不变才是真危险的生动写照。他们知道,不逼自己,不打破自己舒适区,不紧紧盯着用户变化,早晚被淘汰。谁敢主动从“自我感觉良好”变成“主动接受批评”,谁就能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活得久一点。

不过你要说,广汽这步是不是就能从此改变一切?别高兴太早,也没必要黑得彻底。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到底怎么把骂声、建议、需求落到产品、到售后、到管理体系里,才是真正考验。你不落地,恳谈会开得再多,车主骂得再狠,最后还是一场空。要么能“动真格”,要么被市场敲打。

最后,我想问一句:一场让董事长挨骂的开放会议,真的能改变一个企业吗?能不能把一个“吐槽大会”变成产品升级的发动机?能不能让管理层和用户一起找到“车圈爆款”的方向?这都取决于企业上上下下是不是把这事当成命门,是不是肯为了用户开心而不断打脸自己、推翻自己原有的成规。

说到底,时代已经不一样。谁能蹲下来听用户说真话,谁才有下一步翻身的资格。广汽敢让董事长亲自记“小本本”,是害怕“不变”比“改变”更可怕。中国制造业的迭代,就是一次一次的自我打脸。这一回,广汽的“被骂”,比被夸还更值得关注。后面真刀真枪的落地,才是咱们吃瓜群众真正期待的关键。

今天你敢对老板呛声,明天产品真能改出来,这才是所有消费者的胜利。广汽的这一步,不是革命的终点,却是所有巨头变革必须迈过的坎。谁掉队,谁自己负责。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