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充电提速、即充即走。当前,我国充电设施功率不断提升,“效率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各地超充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是否即将成为历史?我们离“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还有多远?
全国多地超充建设提速
在北京市阜成门,京能集团旗下“能+超充”充电站装配着2个功率为600千瓦的超充桩和8个功率为250千瓦的快充桩,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快捷的大功率充电服务。
据介绍,目前采用800伏高压平台技术的新能源车型,使用600千瓦超充终端,大约8至1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20%充到80%。
当前,传统充电设施主要包括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两类。交流慢充的功率在7千瓦左右,一般用于私人充电桩;直流快充的功率通常在40千瓦以上,用于公共充电桩。
超级充电桩等大功率充电设施则是指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直流充电设施,主要应用于高速服务区、核心商圈等公共充电场所,满足大通行流量、高耗能场景下车辆快速补电需求。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1200.4万个。大功率充电设施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地。
为引导大功率充电设施有序建设,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技术、标准不断优化
功率250千瓦以上相当于数百台空调同时运作,兆瓦级充电则可相当于上千台空调——大功率对充电设施的技术水平、稳定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功率充电的技术挑战主要在于高电压等级与大电流传输。”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是自然冷却方式已不能满足热管理要求,需采用液态冷却等强制冷却方式提升散热效率;二是配置的功率单元较多,需部署功率动态分配与调度技术;三是更高的电压水平给电气设备绝缘防护能力带来考验。
在提升充电接口安全性方面,专家介绍,目前充电设施一方面加强防触电设计,部分新款充电接口每个金属触点都有安全保护,避免产生短路;另一方面对防尘防水设计进行改进,优化密封材料,充电接口的防护等级不断提高。
智能算法也是保障充电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介绍,在充电过程中,华为全液冷超充设备通过智能算法精准控制电流,快速稳定地跟踪电池对电量的需求变化,实现功率动态分配;还可对异常情况做出极速响应,保障电池寿命与车辆安全。
当前,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完善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体系,有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2023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系列国家标准,对充电系统、通信协议、充电接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推广大功率充电提供了技术标准支撑。今年8月,《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标正式实施,进一步保障大功率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