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

说到汽车玻璃这个行业未来十年的走势,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东西不是跟着汽车销量走吗?”,但你仔细想想,真的是这么简单吗?人们总觉得汽车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汽车多卖一点就是经济好、少卖一点就是经济差,这个逻辑对是对,但对于汽车玻璃来说,门道还真不少。整车配套玻璃(OEM)和售后配件玻璃(AM)这两部分,到底怎么看未来的增速?你要是用一套公式拍脑袋,那铁定出偏差。

先来问一句,大家家里车的玻璃,上次换是什么时候?新车的玻璃自然是跟着新车出厂同期的,但你路上见到那些被石子崩出裂纹,或者天气太极端爆了的玻璃,可不就得换嘛,这就是售后配件玻璃(AM)。所以,OEM跟着汽车厂走,AM跟着你家车玻璃掉不掉块儿走。懂了这里,你就能抓到行业毛细血管里的血流。

再说销量分布,OEM玻璃占了总销售的85%左右,AM玻璃只占15%。这一看就明白了,大家的注意力自然都得先放在OEM这一块。2019年一季度整体下滑,原因大家分析得头头是道——OEM玻璃的销量掉下来了。这个简单,谁家的新车都少卖了,能配套的玻璃自然就少了呗。所以有时候你一刀切说玻璃公司不行了,别忘了先看是不是整个汽车厂都在闹心。

不过,具体拆数据的时候,你还得盯着每年的细微变化。2016年到2018年,OEM玻璃销量是90.71、96.81、99.41百万平方米,增速分别是17%、6.7%、2.7%,你看,增速是一路往下走。这是不是说明行业要见顶了?咱先别急,AM玻璃又是什么表现?15.22、15.83、18.25百万平方米,增速是5%、4%、15.3%。AM涨幅其实还挺猛的,尤其到18年,单年都能拉一把。这就带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整个汽车市场低迷,为什么AM还在涨?是不是汽车越来越多,损耗也上来了?

这些数字里其实藏着两种逻辑:一种是OEM玻璃跟着周期起伏,周期性强;另一种是AM玻璃受周期影响小,和汽车保有量、损坏率挂钩。表面看着干巴巴的统计,其实体现出行业的底层结构在变化。你要是光看年报上的百分比,那永远只能做一个看热闹的。

讲到建模估值逻辑,大家爱用“销量×售价”这公式,一算就出来,但这背后其实暗藏玄机。销量不是说卖出去就完了,你得拆分来看,到底哪部分贡献最大,未来十年又哪部分可能接力。万一哪天新能源汽车猛涨,激光雷达、屏显玻璃、水冷玻璃全都起来了,你原先的算式还能不能用?这种不确定性,怎么能只靠统计?

再看历史的周期变动。你若真抓住了周期的脉搏,才能不被表象迷住眼。过去十几年,汽车行业库存周期3-4年一轮,每轮都来一波起伏。四轮周期:2006到2009,2009到2012,2012到2016,2016到2019。每轮振幅越做越小,到现在库存周期已经没那么吓人了。可是,周期波动变小真是好事吗?是不是你想的“趋于理性稳定”?又或者其实是杠杆率拉满了,整个行业没再有大起大落的能力了?

这就得提到任泽平博士说的那个点。以前是国企、地方政府、居民部门轮流加杠杆,整个社会能推动的弹性很大。现在呢?杠杆差不多拉到头,再想靠信用做大周期,只会越走越平缓。行业增长的底气,不只是靠卖更多车,而是得看有没有新变量刺激——比如智能汽车,比如出口,比如全新的玻璃品类。

说到智能汽车,未来十年谁能说得准?你能拿到的预测都在变化。有人说,“中国每年汽车保有量还在慢慢增加,这应该能带来稳定的AM玻璃需求吧?”但你别忘了,一方面汽车质量在提升,玻璃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损坏率很有可能在下降。另外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选择不开车,或者选择共享出行,汽车平均更换周期变长了,这部分需求也要重新洗牌。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再假设未来新能源汽车大量上市,各种新式玻璃增多,你觉得这个行业还能用原来的销量预测方法么?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里用的是什么玻璃?是不是有新的技术参与进来?一边是智能驾驶要更高性能玻璃,另一边是轻量化又要更薄更轻的材料——这对传统玻璃厂商是机会也是挑战。

再聊聊出口。中国目前汽车出口大涨,福耀等头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在抢份额,但出口不是一条永远平稳的路。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和标准,贸易壁垒、汇率变化全都要考虑进去。现在一些东南亚、非洲国家的汽车需求在提升,这看起来是增量,但这些市场的配件玻璃能不能像国内一样高速发展?国内厂商有没有办法长久把握?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汽车玻璃怎么看未来走势,OEM增速放缓,AM需求变化-有驾

回到最底层的问题——如果让你预测未来十年增速怎么走,你会怎么想?常规思路当然是看过去的增长率,外推到未来,当然稳妥,但稳妥不一定正确。你看近几年,整个汽车玻璃市场已经不是线性增长,OEM这块已经增速放缓,AM这块靠汽车保有量和损坏率拉动,两者对比,把握亮点才是关键。如果将来社会政策倾向于鼓励自用车减少,公共交通普及,或者新能源车跟智能座舱都带来新技术的玻璃,那对原有市场就是大变局。到时候,你的建模公式是不是得重新设?是不是现在就应该准备备用方案?

所以,真正要看未来十年,你得追问:我们有没有认清行业里潜在的变量?是不是所有原有经验都还能复制?你不能只看头部企业的财报,也不能只看宏观数据统计。换个思路,拿那些“不可预测”的小趋势,一点一点拼到模型里,那才叫贴地气。

讨论到这儿,估计大家心里都有点自己的结论。我这里抛几个问题给你:假如汽车行业真的进入“存量竞争”,OEM玻璃是不是增速就见顶?AM玻璃有没有安全边际,能稳定拉动?短期里的周期起伏,和长期的新技术走势,是不是有时候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最后说一句,汽车玻璃就是个典型的中游行业,处于汽车上游的材料厂商和下游整车厂之间。它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受上下游影响巨大。未来十年里,行业既有稳定的周期性,也有可能翻天覆地的新变革。不盯住新变量,只靠经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建模的时候既要算清楚“销量×售价”的大头,也要给小变量留好口子。一手抓周期一手抓创新,这才是预判未来增速的正确打开方式。

至于最后增速是多少,这事儿谁都不能打包票。当下你看起来稳定,来年说不定出现黑天鹅事件。股票市场本来就是刀口舔血,数据只是参考,趋势才是命。投资需谨慎,别拿自己明天的饭钱去赌今天的增速。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