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这地界儿——本地人私下有句话,路上跑的车子,十台里头头得有一半带个“WULING”。说起五菱,街头巷尾还真没哪个像它这么杂糅的情感:有人戏谑“神车”,有人指着那台老宏光拉着一堆小生意货物吆喝“真顶咯”。要想看五菱的出身门道,还得往回倒——它拼着一股狠劲儿、带着点“人民工厂”的底色,硬是在2015年冲了年度200万大关。比起什么豪华闪亮,还是实诚更招人待见。
说句真心话,2020年那会儿疫情一来,五菱的口罩厂其实是被邻居老徐头当段子唠了两个礼拜。他天天喊“五菱今儿会缝口罩,明儿说不定会造拖拉机”,结果真弄出来了。微信群车友有人言语——“连口罩都能分分钟整出来,电车还不是手到擒来。”
也别说瞎,宏光MINI EV就是在那个时候冒出来的。刚面世那阵,排号不亚于大城市的烧烤摊,连一向瞧不上微型电车的老表都掏钱下单,美其名曰省油钱,家里闺女上学来回开不心疼。本地新开的小区地库,有阵一排十来台,甚有意思。
五菱新能源的量,听厂里汪师傅说,“前两年我加班做电机,听管理说搞电的都疯卖”。这数据,业内流传的:两年破百万大关,后来直接攀到三百万辆,是前几的量了。
三个“标”分出来,也就去年才在销售会上系统说过——红标是干活的、银标主打精致出行、宝骏让科技变百姓同桌饭(去年车主群还爆料宝骏悦也PLUS有个隐藏模式,按钥匙三下空调一档会出风特别柔,4S技师却一笑“那是哪传的怪招?”)。
但这么些年,五菱也没混个“不低端”的名声。有回小区楼道里路过,听人碎嘴:“五菱打高端,怕是还得多熬几年米粥。”其实看数据,宝骏没大火,银标和红标倒是都稳步往上。半年下来,新能源出口涨得最凶,据说连续几个月同比翻一倍不止。
去年底,厂子正好一起搞了个媒体探访。外头来柳州的记者,转了一圈后场子,有人还不太信,岛式智造的自动化线能提升30%效率?隔壁丰田混动车间的小赵技术员觉得唬人:“这说明本土工厂水准上来了,很多进口件逐步自家做,更有底子。”据说岛式车间能全追溯一台车从下线到出门,出过一回事就翻“老档案”,专门有人值班盯进度——这事新车主可能并不关心,老车主遇到维保换电时倒能感受到:“原厂件好配得很。”
五菱向上、往新,外头不一定能明白。“柳州模式”那档子事,在北上广老百姓压根没感知——但在柳州,纯电上下班、超充换电和共用停车的便利,早就成了某种标配习惯。前阵城北收费站那边闹腾个交通事故,几台车一共用一根线插充,被高速路政拍下来笑称“电动一家亲”。
师傅嘴里的“一二五工程”——去年广西新闻整天报道,说接下来五个百亿级产业群要带头冲,什么赛克科技本地化供货,带动一票小部件作坊变大厂。看大厂门口食堂,熟手电池工程师都变多,是养电车电池的大夫,也跟汽车维修扯不上了。师傅老夏讲,他们电池壳体有套特殊铝压铸件,整个柳州只有五菱这条产线,每到雨天检测返工都得拖到半夜。
说到智能,五菱比起别家显得低调,实际新技术没少上:车友群去年新买KiWi EV的晓晓说,她开进窄巷时“灵眸”自动急停过两回,邻居觉得有点吓人,问:“你这车会自己刹车?”她嘴硬回答:“厂家和大疆一起整的,不怕。”朋友打趣,要是在北京堵车,她倒想见见自动跟车到底灵不灵。
有意思的彩蛋,五菱去年推一台定制版MINI EV,彩色座椅带点“非遗织作”花纹。这个花纹,还是本地某老织布厂的师傅半开玩笑说“小时候棉被就是这个花”,结果带火了一小波文创单品。群里有人好奇说“选这个内饰的,到底啥人买?”——原来买的多是云南、贵州那边回柳州的老师和护士,说是想念点家乡味道。
再说维修,五菱4S店老李师傅私下阻拦我换过副厂玻璃升降器,说:“便宜归便宜,真用上两年就明白,原装的老结实。”车主群里有位重庆小伙自己捣鼓,硬生生拆坏了音响,刚想“淘宝溜溜”就被李师傅拉黑名单,还发群公告“不要再瞎搞音响了,厂家没授权。”
倒不是五菱、宝骏啥都完美。补能还行,城市小跑没大毛病。可一到高速风大,部分宏光MINI EV带人爬坡就有点费劲(群友大头指着仪表台自测:电量掉得快,风噪大,主打的就是近郊方便——你非要上川藏线,还得等等升级)。
前阵子五菱技术总管出来讲话,说“我们造老百姓买得起又用得好的电智神车”,话糙理不糙。可现在买车的人,图啥新鲜会用、要养方便;一不小心,隔壁理想、小米又炒出个标签,再不就被蔚来的换电风头盖了。五菱更像老社区里那个不太吭声、却每天献殷勤的伙计,手脚麻利、心思会转。
真要论“认知上翻新”,其实不容易。五菱能不能讲明白自家那些音响电池黑科技,是个问号。倒是有人喜欢,有人等着吐槽。前几天我遇见楼下送快递的阿奇——他天不亮送货,下午开自家宝骏EV去请小学的娃娃,火车东路上挤电桩。他摇头道:“下回肯定得再大一级的,五菱敢不敢整台带四驱的宏光?我闺女都给我画图纸了。”
小区门口的老宏光还在,没赶上报废。车主换了台宝骏悦也,宏光留着做杂活。他老婆说“这车啊,跟咱日子一样,虽然总熬点小波折,可新的一茬儿总归会来。”有门路的都说:五菱这路子,差点就是柳州人的“生活本事”,慢慢熬,早晚混出新滋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