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事儿有意思了。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两口子闹别扭,明明是自己出门忘了带钥匙,进不了家门,结果把气全撒在对方头上,骂骂咧咧说:“都怪你!当初就不该买这个破小区的房子!”
德国媒体最近这通操作,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个味儿。一股子无能狂怒,又带着点委屈巴巴的劲儿。
他们弄了一大篇文章,标题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今天这下场,纯属活该。” 听着像不像怨妇的控诉?一个芯片断供的事儿,愣是让他们整出了一部家庭伦理剧的剧情。又是反思,又是甩锅,最后得出一个惊天结论:北京不是朋友。
我看到这就乐了。朋友?我说老兄,国际关系,尤其是掺和着几千亿欧元生意的关系,什么时候是用“朋友”这么天真烂漫的词来定义的?这是过家家呢,还是在谈跨国恋啊?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什么芯片危机,这是一场“心态危机”。是昔日的工业优等生,眼睁睁看着班里那个曾经不起眼的穷小子,不但全科赶了上来,还在自己最擅长的物理竞赛(汽车工业)上拿了金牌,心态彻底崩了。
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其实挺简单。荷兰那边,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风,翻出一本冷战时期的老黄历,把一家叫安世半导体(NXP)的公司给冻结了。这家公司呢,恰好是中资全资控股的。咱这边能忍吗?不能啊。商务部一出手,反制,禁止N-X-P在国内的子公司出口某些零件。
一招釜底抽薪,德国人立马就坐不住了。
为啥?因为他们的大众、宝马,车里头那个叫MCU的微控制器,很多都是NXP供的货。这下好了,生产线可能要停摆。
按正常的脑回路,谁搞的事,你找谁去啊。荷兰人冻结你在先,你德国媒体应该揪着荷兰政府的领子问:“嘿,哥们儿,你这是要拆了全欧洲的台吗?”
可你猜怎么着?他们绕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把枪口直接对准了咱们。
《南德意志报》那个调调,就跟个事后诸葛亮似的,痛心疾首地说,当初就不该让中国企业收购NXP!都是我们德国企业家太贪图中国市场那点小钱钱,才“资敌”了!
看到“资敌”这两个字,我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我的天,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活在柏林墙没倒那会儿?一家中国企业,通过了你们荷兰官方层层审批,光明正大地收购了一家公司,合情合理合法。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了包藏祸心的阴谋了?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资本无国界”、“自由市场”,合着就是个看人下菜碟的工具?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高高举起,对自己不利了就一脚踹开?
这双标玩得,连我这个混迹江湖多年的老油条都自愧不如。
更逗的是《莱茵邮报》。它倒也承认,德国车企自己有责任,说他们忘了当年疫情期间“口罩”供应链断裂的教训。这话听着像是在反省,对吧?可你再往下听,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它说,咱们得吸取教训,得赶紧把芯片厂都搬回德国来,实现“自主可控”!
想法是挺丰满的,可现实骨感得能扎死人。
搬回来?拿什么搬?
你德国现在什么财政状况,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难民潮的开销还没填平,那边美国大哥又天天催着你加军费。社保都快崩了,缺口五百多亿欧元,正琢磨着让老百姓干到73岁再退休呢。这种时候,你哪来的闲钱去砸给那些烧钱跟烧纸没区别的芯片厂?英特尔在美国建个厂,拜登政府眼睛不眨就补贴几百亿美金,你德国政府能掏出这个钱吗?
就算你变戏法一样变出了钱,地缘环境允许吗?你东边那位邻居,普京大帝,又是“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又是“波塞冬”核动力鱼雷,跟放烟花似的接连试验。整个欧洲大陆都笼罩在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气氛里。资本是最胆小的,你给再多补贴,也架不住人家担心哪天一觉醒来,工厂门口停着T-90坦克啊。
退一万步讲,就算钱和安全问题都解决了,你当美国是吃素的?特朗普那“美国优先”的旗子可还扛着呢。他能眼睁睁看着高端制造业回流到你欧洲,而不是回流到他的铁锈带?想从美国嘴里抢食,德国怕是还没这个牙口。
所以你看,他们提出的所谓解决方案,根本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就像一个输急了眼的赌徒,嘴里喊着“下一把我一定能翻本”,其实兜里连赌本都没有了。
聊到这儿,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就清晰了。
德国媒体这通抱怨,芯片只是个由头,一个摆在台面上的借口。真正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桌子底下的两件事:一个是身份的失落,另一个是钱包的焦虑。
先说身份。过去几十年,中德关系,或者说中欧关系,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很舒服的“老师与学生”、“卖家与买家”的模式。他们卖给我们精密的机器,卖给我们豪华的汽车,比如那个年代一辆桑塔纳敢卖十几万,还供不应求。他们带着一种俯视的姿态,看着我们这个庞大的市场,既能赚钱,又能享受技术和品牌上的优越感。
可现在呢?风水轮流转了。
2023年,中国成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曾经需要用市场换技术的中国,现在开始满世界卖车了。今年前三季度,咱们汽车进口量哗哗地往下掉,而我们自己的电动车,比亚迪、蔚来、小鹏,已经开到了慕尼黑、开到了巴黎的大街上。
这种转变,对他们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那个曾经只会埋头组装你家零件的学生,不仅学会了,还自己攒了台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机器,开始跟你抢生意了。这种感觉,就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能不难受吗?
身份的失落感,必然带来钱包的焦虑。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今年前九个月,咱们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两万八千多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1%。我们这边当然是乐开了花,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外汇,是我们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时的重要弹药。
可欧盟那边呢?他们看着这个数字,心里就像压了块大石头。自己的经济本来就不景气,能源危机还没缓过劲儿来,现在连看家的汽车产业都快被你端了老窝,贸易逆差还蹭蹭地往上涨。这日子还怎么过?
所以啊,什么“北京不是朋友”,什么“降低对华依赖”,翻译过来其实就一句话:“你们中国人,不能再这样赚钱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没得赚了!”
你看,把话说白了,是不是就没那么高大上了?撕掉那些地缘政治、价值观的包装,核心还是一个“钱”字。
这就像一个曾经垄断村里所有生意的地主,突然发现村西头的穷小子开了家杂货铺,东西又好又便宜,村里人都跑去他那儿买东西了。地主气急败坏,但又不能明说自己是怕被抢生意,于是就开始在村里散布谣言:“大家要小心啊!那小子心术不正!他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可惜,时代变了。当下的全球经济,是一场谁也无法退出的牌局。你可以抱怨牌不好,可以骂对手出牌太刁钻,但你不能掀桌子。因为桌子一掀,大家都没得玩。
德国人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掀桌子吧,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比我们对他们的依赖要深得多,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不掀桌子吧,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优势一点点被蚕食,心里又憋屈得慌。
于是,就只能通过媒体,发发牢骚,打打嘴炮,搞点精神胜利法。
我估摸着,这种酸溜溜的论调,未来几年会成为欧洲舆论场的常态。这是一种适应期的阵痛。他们需要时间,来接受一个事实:那个曾经跟在他们身后亦步亦趋的学生,已经毕业了,而且是以特优生的身份。
至于我们,听听就行了。生意照做,车照卖,技术照样搞研发。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实力才是最好的朋友。你说对吧?
这剧本,你看懂了吗?来,评论区里说道说道。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