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重庆凭借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正从传统汽车制造重镇蜕变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高地。2025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赛力斯集团境外营收同比增长145%,出口单价从5000美元跃升至4万美元;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9万辆,同比增长31%,智能网联车型占比超65%。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双重驱动。
一、技术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赛力斯集团的崛起是重庆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的缩影。其自主研发的“魔方技术平台”作为全球首个全栈式多动力兼容平台,实现了纯电、增程、混动多技术路线的灵活切换,大幅降低研发成本。更关键的是,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开发的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端到端”全场景贯通技术,将智能驾驶从高速场景延伸至城市复杂路况,成为全球首个通过欧盟E-NCAP五星安全认证的智能驾驶系统。
技术突破直接推动产品溢价能力提升。2025年,赛力斯出口欧洲的SERES 5插混版车型,凭借1000公里超长续航与激光雷达配置,售价较原计划下降5%后仍达4万美元,较2024年出口均价提升7倍。这种“技术降本+配置升级”的策略,使赛力斯在欧盟取消对华电动车关税后,迅速抢占挪威、德国等高端市场,2025年1-2月欧洲销量占比达35%。
二、集群效应: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离不开“整车+零部件+科技”的全链条协同。目前,重庆已形成以长安、赛力斯为双核心,比亚迪电池、宁德时代等400余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实现动力电池、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超90%。
这种集群效应在数据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重庆打通政府-企业-用户端全链条数据通道,形成涵盖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高质量数据集。例如,动力电池溯源数据平台使企业质量管控成本降低15%;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推动个性化定制车型占比突破30%,单车附加值增加4000元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境数据流通试点使关键零部件进口效率提升35%,支撑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7%。
三、政策赋能:从“产业扶持”到“生态构建”
重庆市政府的政策设计展现出前瞻性。一方面,通过“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教育、医疗等18个领域数据资源,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直接反哺产业生态。例如,充电设施智能调度系统提升利用率35%,用户满意度达91%,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出台《重庆市“人工智能+”应用行动计划》,设立百亿元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重点支持自动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攻关。
政策红利在民营经济领域得到充分释放。2025年重庆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显示,从事汽车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数量从19家跃升至27家,营业收入总额达2683.13亿元,净利润总额166.73亿元。这些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使重庆民企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成果层出不穷。
四、全球视野:从“产品出海”到“标准输出”
重庆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赛力斯在挪威建设50个换电站,与NIO合作构建欧洲最大换电网络;长安汽车在泰国建立东南亚研发中心,针对热带气候开发电池热管理系统。更深远的是,重庆企业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招商车研联合清华大学推出的智能驾舱评价规程(AI-CAP)、智能安全评价规程(AI-SAP)等三项测评标准,已被欧盟纳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参考体系,标志着中国技术从“引进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是技术创新打破“低端锁定”的突破,是产业集群化解“孤岛效应”的智慧,更是政策设计超越“短期刺激”的远见。当赛力斯的智能驾驶汽车行驶在柏林街头,当长安的数智工厂每40秒下线一辆新车,重庆正以“技术+生态+政策”的三重奏,奏响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最强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