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预计突破670万辆,但面对欧盟关税壁垒、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车企必须摸清政策“红线”才能少走弯路。以下五大政策限制是车企必须掌握的“通关密码”。
汽车
第一,出口许可证:车企出海的“身份证”
所有出口汽车必须取得商务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许可证》,涵盖大中型客车、乘用车、载货车等类别。企业需每年9月提交申请材料,包括境外售后维修网点布局、企业资质证明等,审核通过后于次年1月发放许可证。若出口非原产于中国的汽车(如进口零部件组装的二手车),还需提供进口海关单据和出口合同。值得关注的是,二手车出口政策已覆盖全国30多个地区,但要求企业具备车源整合能力、海外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保障,且车辆需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
第二,关税壁垒:欧美市场“高墙”难越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7%-35.5%关税,叠加《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起出口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持有“电池护照”,记录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直接推高合规成本。美国更将电动车关税从25%提升至100%,导致中国电动车对美出口占比不足2%。车企应对策略包括:通过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转口贸易,利用原产地规则降低税率;或调整产品结构,出口插混车型(如比亚迪DM-i)抢占欧洲PHEV政策宽松期。
汽车
第三,技术标准壁垒:环保法规“紧箍咒”
欧盟REACH法规要求车企披露上千种零部件的化学品成分,SVHC(高关注物质)名单持续扩展,涉及橡胶、塑料添加剂等。2025年起,欧盟强化废弃汽车中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识别与处置要求,车内空气净化系统、抗菌涂层等需符合BPR法规。车企需建立供应链化学品数据库,提前布局数字产品护照(DPP)以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追踪。
第四,本地化生产要求:规避关税的“必选项”
比亚迪在泰国建厂年产能15万辆,奇瑞与西班牙Ebro合资建厂辐射南欧,吉利计划2030年海外销量50%来自本地化生产。产业链协同出海成趋势: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电池工厂,蔚来在匈牙利投建能源体系。车企需注意,欧盟拟出台《电池护照》法规,要求披露电池碳足迹,倒逼中国车企加速绿色供应链建设。
汽车
第五,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暗礁”频现
美国签署对等关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加征47.5%-50.5%关税,土耳其对中国汽车加征40%附加关税(后调整为投资设厂可享10%关税)。车企需警惕中亚多国收紧进口车龄限制、文化差异导致的运营难题。破局方向包括:技术换市场(如吉利向马来西亚宝腾输出CMA架构)、产业链集群出海(如上汽带动20家供应商在泰国设厂)。
汽车
车企需建立“政策预警-合规调整-本地化布局”的三级响应机制。短期内,通过匈牙利、墨西哥等转口贸易降低关税影响;长期看,需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建设KD工厂,并提前适应欧盟碳关税、电池护照等规则。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厂,既规避关税又贴近欧洲市场。2025年汽车出口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唯有读懂政策“风向标”,才能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汽车出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