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身边开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过这么一个场景:车开得好好的,手机“叮”地响了一下。
这时候,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安全第一,别看!”,另一个说“就瞟一眼,几秒钟的事儿,说不定有急事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听从第二个小人的话。
然而,就是这不经意的“瞟一眼”,可能就藏着天大的祸患。
最近,东莞交警部门就没跟大家客气,直接公布了一批因为开车分心被抓拍的车牌号,像是粤S737D6、粤SX674L等等,这些车辆和它们的驾驶员,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这不仅仅是一张曝光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安全警示录,它在告诉我们,方向盘和手机屏幕之间,隔着的可能是生与死的距离。
很多人对“分心驾驶”的危害,其实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概念。
交警同志们常说“低头一秒,盲开三十米”,这句话听着吓人,但它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咱们可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下。
在城市道路上,车速达到每小时60公里是很正常的。
我们换算一下,这个速度意味着车子每秒钟就要前进大概16.7米。
现在,您想一下拿起手机的完整动作:听到提示音,伸手去拿手机,解锁屏幕,看清是谁发来的消息,再简单地思考一下内容。
这一套流程下来,就算您动作再快,3秒钟总要吧?
好了,关键的计算来了,16.7米乘以3,等于50.1米。
50米,这是个什么概念?
一个标准的50米游泳池,您需要从这头“盲开”到那头;一个足球场的长度大约是100米,这相当于您闭着眼睛在半个足球场上狂奔。
在这50米的距离里,您的车子就像一头脱缰的野马,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前方车辆要是突然减速,路边要是有个孩子突然跑出来,您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所谓的“老司机”、“车技好”,在物理定律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可能还有人会觉得,我不是看消息,就是接个电话,手不离开方向盘,眼睛也尽量看着路,这总行了吧?
其实,这种想法更加危险。
交通安全专家把分心驾驶分为三种:一种是视觉分心,就是眼睛离开路面;一种是手动分心,就是手离开方向盘;而最可怕的,是第三种,叫做“认知分心”。
什么叫认知分心?
说白了,就是你的身体虽然在开车,但你的脑子,你的注意力,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您在打电话的时候,大脑需要处理通话内容,需要组织语言来回复对方,这时分配给观察路况、判断车距、应对突发情况的“脑力”就会被严重挤占。
您可能觉得自己还在看着路,但实际上,很多重要的路面信息,比如远处的一个交通标志,或者侧方车辆一个微小的转向意图,您的大脑都可能直接“过滤”掉了,根本没有处理。
这种“视而不见”的状态,比短暂的低头看手机更具有欺骗性,因为它让驾驶员产生了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东莞交警公布的这些信息。
从东城街道的莞龙路、山湖路,到道滘镇的振兴路,再到常平镇的常马路,这些都不是什么偏僻的道路,而是我们很多人每天都要经过的交通要道。
那些被曝光的车牌,有广东本地的,也有外省的,比如鄂F0KH27、贵AK76W5。
这说明什么?
说明分心驾驶这个坏习惯,不分地域,不分人群,它就像一个潜伏的病毒,随时可能在任何一个驾驶员身上发作。
交警部门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在这些路口进行精准抓拍和曝光,其目的绝非为了让谁丢面子,或者单纯地为了罚款。
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社会提醒”。
它是在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所有人:第一,不要以为你的小动作没人看得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二,看看这些你我身边的路口,危险就发生在我们日常出行的轨迹上,它离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近。
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虽然会激起一些波澜,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所有人的安全意识,让大家从“事不关己”的麻痹心态中警醒过来。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驾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当你手握方向盘,启动引擎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仅仅对自己负责,你肩上扛着的是道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责任。
你车里的家人,你车旁边的其他车辆,路边的行人,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他们都将自己的安全,部分地托付给了你的谨慎和专注。
你那为了回复一条非紧急微信而低头的三秒钟,对于整个交通网络来说,就像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不可预测的“黑洞”,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可能被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能就因为这三秒钟的疏忽而支离破碎;一个年轻的生命,可能就因为这三秒钟的侥幸而画上句号。
这种代价,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
所以,每一次我们想要在开车时拿起手机,都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比一条鲜活的生命还重要?
到底是什么样的电话,比一个家庭的幸福还紧急?
答案不言而喻。
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在上车前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干脆把它放在我们开车时够不到的地方。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隔开的是诱惑,守护的却是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