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电动汽车真是越来越火,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它们安静穿梭的身影。环保又省钱,听起来是不是挺完美?
可奇怪的是,一些车主或乘客却有了新的烦恼:坐上电车,怎么感觉比以前坐油车更容易晕呢?难道是身体变娇贵了?
别急着下结论,这背后还真藏着点技术上的“小秘密”,跟你的体质关系不大,主要是电车和油车的“性格”差异惹的祸。
第一宗罪:那猝不及防的“推背感”
你想想,开油车,从静止到加速,得等发动机转速慢慢上来,变速箱也要配合,感觉是“悠”出去的,速度变化相对平缓。
但电车不一样!电门一踩下去,电动机几乎瞬间就能爆发出最大力量,那种感觉就像被人在背后“猛踹一脚”!嗖一下就出去了。这种极快的速度变化,你的前庭系统(就是管平衡的那个内耳器官)还没准备好呢,瞬间接收到的信号就乱了套,自然就容易感觉头晕、恶心。坐过山车启动那一刻是不是也有点这感觉?电车有时候就自带“过山车”基因。
第二宗罪:无影无踪的“能量回收手”
油车减速,主要是靠踩刹车,或者松油门后的惯性滑行,这感觉我们太熟悉了,也很容易预判。
电车为了省电,多了个叫“能量回收”的功能。你一松开“电门”(相当于油车的油门),电动机就反转变成发电机,给电池充电,同时给车身带来一个明显的拖拽减速力。问题就在于,这个减速不像踩刹车那样是你主动控制力度,有时候它介入得比较突然,或者力度不好掌握,感觉就像有个“隐形的手”在拉你。乘客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拉”,身体来不及调整重心和平衡,那种不协调感,就是晕车的温床。
第三宗罪:听不见的“噪音”和感受到的“晃动”
油车有发动机的轰鸣声,虽然吵,但大脑能听到声音变化,和速度变化能对上号,反而有助于判断车辆状态。
电车安静是优势,但这种“过分”的安静,有时候反而让你的耳朵接收不到有效的速度信息。而且,电动机高速运转时可能产生一些我们平时不熟悉的高频电流声或啸叫声。再加上电动汽车底部的电池组很重,虽然重心低稳,但在处理一些细微路面颠簸时,传递到车内的震动频率和方式可能跟油车不同,这些微妙的、不协调的听觉和体感信号叠加,也可能让大脑“糊涂”,引发晕车。
第四宗罪:心理暗示来“补刀”
最后这点更玄乎。电动汽车是新鲜事物,不少人心里对它还有点陌生和好奇,甚至有点忐忑。当你坐进去,潜意识可能就绷着根弦。如果再加上之前听说过“电车容易晕车”的说法,那你的身体就会变得特别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解释成“我肯定是要晕了!”这种心理预期和自我暗示,对晕车症状的出现和加剧作用非常大。
所以,坐电车容易晕,真不是你身体不行,是电车那些独特的“性格”——瞬间爆发的动力、不熟悉的减速方式、不同的感官体验,再叠加一点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也别灰心,了解了这些原因,心里就有数了。下回坐电车,试试这些小技巧:跟司机沟通开得平顺点,尤其注意起步和松电门的时候;尽量看远处;保持车内通风;或者分散注意力。毕竟,技术还在发展,我们身体也在学习适应嘛!
你坐电车晕过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