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没多久,我就被一股其实也没多新的感觉冲刷了。别克L7,差不多就像那辆被充了彩且名字叫未来的车,实际上外观还是那样,略微高大挺拔,但在细节上,或者说在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上,倒是不算敢动真碰硬的派。这车在9月15日发布,旁边那两个车展上,不少品牌都在展最新的纯电车型,但别克的这款增程,怎么看都是一种剩者为王心态的展现。
我记得一位销售说:仪表盘配的那个AR HUD,能差点把人晕了,挺炫的,但实际用起来,哪有时间盯着那大屏?开车还得盯路。那天我特意在别克的体验区逛了半小时,除了人多轻声听他们的讲解,感觉内部配置算得上豪华,但真正的用感还差点火候。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续航,估算下来,1400公里左右的综合续航,真得说很Hello给那些喜欢长途跑车的用户。假设在上海,那就变得相当实用——沪牌送出去,基本就算达到了开挂般的便利。不过我也知道,价格一旦超过20万,很多消费者就会打个折扣,感觉火不起来。是啊,别克现在别看它说豪华,实际上,配件用料、技术水准有但不足以单纯靠豪华来吸引。
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别克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出增程车型?是不是因为纯电还没准备好大规模普及,还是觉得纯电车那个电池成本太高?其实嘛,我也在分析中反复琢磨,增程毕竟能用上的场景更多一点,轮到出行无压力。但——这个策略是不是有点走一步看三步的意味?(这段我没细想过,不确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扫描了一遍配件和技术细节,突然发现它配备了激光雷达,结果心中一震:那是不是意味着它未来能走向点对点自动驾驶?不过我也知道,别克的自动驾驶算是半吊子,能做就做了点样子,未来想大用,也得留点悬念。
你们知道么?我觉得它最吸引人的,除去那1400公里的续航,可能还是它的内饰了。那个纯净浮岛,很大气,也许是别克品牌调性的体现吧——追求简洁,不多余,但又豪华。不像某些车,弄得满屏炫光会让人头晕。坐进去那些全功能零重力座椅,脑袋就某个瞬间放空了。你们会不会觉得,坐在那种座位上,开车其实是心事的逃离?
吐个槽——你说这车配的15.6英寸悬浮中控屏,也太大了点吧,一点都不紧凑,看起来像在飞碟里操作,那操作复杂吗?其实我觉得,科技配置再炫酷,没有用在真正被用到的场景里,也只是一堆彩带。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增程器,真的是为了性价比还是纯粹为了技术炫耀?估算心算一下,轻松跑个百公里,燃料成本还不到0.3元——比想象中的油电混合还便宜。可是——你说,未来如果纯电快普及,增程……是不是就多余?
我曾问一位同行:这车价格定了后,是不是会变成‘价格 negociable’ 的游戏?他说,变化会很大,谁都怕亏。现在我心里在琢磨——如果它定价直指20万以内,还是挺有市场的。要不然,没有沪牌,上海人也就无所谓了?
说到这,我公开一个疑问:你们觉得别克要怎么定价,才能既不让人觉得贵又能稳?它会不会真因供应链困扰,把一些功能撑得太满,反而变得比例失衡——豪华是豪华,但操控和实用场景怎么布局呢?
有时候我在旁边见到一些维修工,偷偷跟我说:这车底盘挺扎实,动下来感觉还真不错。但他们也都说,技术复杂,后期维护成本估计会偏高。其实我暗暗觉得,很多时候,车的硬件再好,是否价格合理,才是真关键。
说到这,我还得一提:我觉得别克的品牌调性比领克靠得更稳一些,毕竟豪华二字谁不爱。但你们不觉得,考虑到价格要是偏高,对比领克那些年轻化车款,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猜,别克这次一定很在意如何把价格拉下来,不然就真变成高高在上的豪车。
(这段话突然我又转回来)因为我一直在琢磨:别克的目标用户是不是喜欢科技感十足,又不失豪华气息的产品?但这就意味着它在成本和价格的平衡点上,要把握得够准,否则就容易偏离市场需求。
临场小计算:以1400公里续航,百公里油耗估算0.5L,按7元一升算,大约是3.5元一公里。开多久能回复成本?我觉得,如果油费节省得够多,这车价值还能再低一点。
我这个汽车观察员对新车挺持复杂心态——一台车到底还能维持多久?会不会逐渐变成工具式高端出行保障,也难说。车里那块大大的AR抬头显示,给我一种边开车边看电影的既视感,其实我更关心车的耐用度和后续支持。
是不是,未来我们更喜欢能用的科技而不是炫的没用?
想着,别克至境L7这款车,确实有点等着被市场验证真伪的味道。你们说,假如它价格能切合理想的幸福点——是不是就能火?或者,还是得等它真正到消费者手里,见识到那1400公里长长的续航和那一脸豪华的座椅时,才更明白。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句:我从没仔细观察过自己每次坐车时那些细节,像那次早上车门关上时的咯哒声。也许,这些小细节才是,真正让一辆车变得温暖的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