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说的是豪华品牌奥迪。
咱们很多人对奥迪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四个圈的车标,感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可现在,这个老牌豪华车企在中国市场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不光是车卖得不如以前好了,内部还闹起了矛盾,有点像一个大家庭里两个兄弟为了谁是“正统”继承人而争吵不休。
事情的起因是一汽奥迪在它的官方账号上发了一篇文章,强调“四环相扣,才是奥迪”,这话里话外的意思,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在讽刺它的兄弟单位——上汽奥迪。
因为上汽奥迪刚推出了一个新的电动车品牌,车标没用经典的四个圈,而是用了“AUDI”这几个英文字母。
一汽奥迪这么一说,就好像在公开喊话,说上汽奥迪搞的那个不是纯正的奥迪。
这事在网上一发酵,引起了不小的议论,结果没过多久,一汽奥迪又悄悄地把这篇文章给删了。
这一发一删之间,就暴露出了奥迪在中国内部的紧张关系和深深的焦虑。
要理解这场“兄弟之争”,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
奥迪进入中国市场非常早,从1988年就开始跟一汽合作,可以说,中国消费者对于奥迪这个品牌的认知,基本上就是由一汽奥迪建立起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汽奥迪就是奥迪在中国的唯一代表,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但是,到了2016年,情况变了。
德国大众集团,也就是奥迪的母公司,决定在中国再找一个合作伙伴,就是上汽集团。
这就像一个家里原本只有一个儿子继承家业,突然父母说要再认一个干儿子,也要分一份家产,原来的儿子和跟着他的那些老伙计们(经销商)肯定就不乐意了。
当时一汽奥迪的经销商反应非常激烈,甚至联合起来威胁说,如果不停止和上汽的合作,他们就不再从厂家进车来卖了。
这场风波闹了很久,最后三方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就是上汽奥迪生产的车,可以通过一汽奥迪现有的销售店面来卖。
表面上看是和解了,但实际上,两家之间的竞争和隔阂从那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从那以后,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虽然同属一个品牌,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却一点没少。
德国总部的想法可能是让两家各有侧重,比如一汽奥迪继续走稳重、商务的路线,而上汽奥迪则主打年轻、运动的风格,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实际情况是,车子终究是同根同源,很多车型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直接竞争。
最明显的就是奥迪A5L这款车,两家几乎是前后脚推出,在定价上更是针锋相对。
上汽奥迪的预售价刚出来,一汽奥迪马上就发布一个更低的价格;等到正式上市,一汽奥迪的最终售价硬是比上汽奥迪便宜了一大截。
这种做法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了,简直就是把价格战摆在了明面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俩在“打架”。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上汽奥迪推出的那个不用四环标的“AUDI”电动品牌。
这一步棋,直接动了一汽奥迪的“奶酪”,因为现在所有车企都在拼命往电动化方向转型,一汽奥迪也想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分一杯羹,结果上汽奥迪抢先一步,还换了个新形象,这让一汽奥迪感觉自己未来的路被堵住了。
心里憋着火,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场“四环正统论”的口水战。
那么,为什么曾经那么自信的一汽奥迪,现在会变得如此敏感和焦虑呢?
说白了,还是因为日子不好过了,车卖不动了。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虽然一汽奥迪目前仍然是奥迪在中国销量的绝对主力,贡献了九成以上的销量,但这个基本盘正在快速萎缩。
从2021年开始,一汽奥迪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24年,更是同比暴跌了12.5%,销量创下了好几年的新低。
放眼整个奥迪品牌在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
今年上半年,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不仅同比下滑超过10%,在和老对手奔驰、宝马的竞争中,也排到了最后一名,成了“BBA”里的垫底生。
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曾经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问题出在哪了呢?
主要是时代变了。
过去大家买豪华车,看重的是品牌、是面子、是德系车的品质。
但现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科技感、智能化体验和新能源技术。
在这方面,以特斯拉和国内的“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走在了前面。
相比之下,奥迪的电动车产品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无论是智能座舱的体验,还是自动驾驶的水平,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当中国的电动车品牌已经把激光雷达、城市智能导航辅助驾驶作为卖点的时候,奥迪还在强调自己的传统优势。
结果就是,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奥迪的潜在客户被这些新品牌分流走了很多。
为了维持销量,奥迪不得不大幅降价,比如有的经销商那里,一辆奥迪A3的裸车价已经降到了11万多,折扣力度非常大,但这依然没能从根本上扭转销量的颓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总部自然会着急,眼看一汽奥迪这条老路越走越难,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上汽奥迪和它的新电动品牌,就被看作是奥迪在中国市场突围的希望。
资源和重视程度向上汽奥迪倾斜,一汽奥迪感受到了危机,自然会产生不满和对抗情绪。
面对困境,一汽奥迪当然也在想办法自救。
它走的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和华为合作。
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实力是公认的国内顶尖水平,一汽奥迪宣布在新车型上搭载华为的智驾系统,就是想快速补上自己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这就像一个偏科的学生,赶紧请了个最好的老师来补课。
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因为目前来看,这套先进的系统并不是所有车型的标配,低配车想要拥有还得另外加钱,而且真正搭载了这套系统的车大规模交付还需要时间。
消费者能不能为这个“华为标签”买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最终的价格。
如果一汽奥迪能放下身段,把价格定得更有诚意,或许能凭借华为的技术和奥迪的品牌影响力扳回一城;如果还端着豪华品牌的架子,那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除了技术上的合作,一汽奥迪还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改革,学习新势力的直营模式,搞全国统一定价。
这个做法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价格体系,避免经销商之间为了抢客户而恶意降价。
但这也触动了经销商的核心利益,在目前车不好卖、经销商本就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推行这样的改革,阻力肯定不小。
总的来看,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之间的这场“内斗”,其实只是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整体困境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出的是一个传统豪华品牌,在面对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冲击时的迷茫、焦虑和转型之痛。
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身边的兄弟,而是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以及那些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竞争者们。
对于奥迪来说,纠结于是“四个圈”正统还是“英文字母”正统意义不大,当务之急是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技术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并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市场与消费者沟通。
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内部的争吵只会消耗掉品牌最后的光环和消费者的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