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与安全的博弈:隐藏式门把手为何成为“致命隐患”?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极简美学”和“科技感”成为车企的“流量密码”。然而,这一设计却在多起交通事故中暴露出致命缺陷——断电失效、操作难识别、救援受阻,甚至被网友吐槽为“中看不中用”。
安全隐患频发:科技感背后的致命缺陷
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依赖电力驱动和隐蔽性设计。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车辆断电会导致电动门把手完全失效,车内人员无法逃生,车外救援也难以快速破门。例如:
- 高速碰撞起火:今年3月,事故后因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被质疑阻碍救援;
- 追尾起火:2024年4月,因碰撞断电导致车门锁死,最终酿成伤亡悲剧。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缺乏统一标志,紧急情况下车内人员难以快速找到应急拉手,而车外救援人员也可能因不熟悉设计延误救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更直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忽略不计”,反而带来重量、噪音、断电风险等弊端。
工信部重拳出击:新国标剑指“逃生通道”
面对争议,工信部于5月8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征求意见稿,首次将隐藏式门把手纳入强制性安全规范,直指四大核心问题:
1. 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装置,确保碰撞、断电时车门仍可手动开启;
2. 统一操作标志:规范隐藏式内把手的显眼标识,降低紧急情况下的识别难度;
3. 防夹与强度测试:强化电动把手的防夹功能,并通过动态试验验证结构强度;
4. 防误触逻辑:防止车辆翻滚、坠落时门把手误触发导致二次伤害。
新标准预计于2027年实施,适用于所有乘用车及多用途货车,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
行业争议:风阻优化是否“得不偿失”?
尽管新规推动车企回归安全本质,但争议仍在发酵。
- 支持派认为,安全应高于“颜值”。小鹏汽车已承认设计不足,研发“极端场景更可靠”的门把手;
- 质疑派则担忧,强制规范可能抑制创新。部分车企认为,隐藏式设计是电动化趋势的必然选择,需通过技术迭代解决隐患。
结语:安全无小事,生命通道不容“隐藏”
工信部此次出手,不仅是对车企的警示,更是对“重营销轻安全”行业风气的纠偏。当科技感与实用性冲突时,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标准。未来,车企能否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新国标或将重塑汽车设计的“游戏规则”。
> 互动话题:你支持隐藏式门把手吗?是否遇到过操作难题?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