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SU7,华为广汽合作,吉利合并极氪

有时候,看到中国汽车行业这一周的新闻,我就在想:现在的车市,是不是变成了“谁能整活谁有戏”的奇观?一边是传统大厂和造车新势力合纵连横,互搞合并上市;一边是科技公司动不动就来个软件大补丁,还能指挥几万台车家里坐着远程“看病”。车圈的风水轮流转得飞快,但背后是哪些东西在推动?又有哪些地方值得琢磨琢磨?

说回来,小米这次召回11万辆SU7,用网友的话说,“又是遥控加OTA,多省事儿,不就是下载个更新包吗!”但真想过没有,这事儿是个简单升级,还是件挺复杂的事情?小米这回的锅,是辅助驾驶系统“关键时刻掉链子”,特定情况下车不听话——识别慢、警告不足。想想看,这不就和你平时APP崩了不太一样吗?一般软件出bug,最多影响体验,汽车出bug,轻则小事故,重则人命关天。所以别觉得这个召回“一点都不痛不痒”,其实反倒说明智能化高度集成后的车,更接近“半成品社会大测试”——一边卷着上市一边升级,90分变100分全靠远程推送。这么说,我们的路上每天都在跑着“边迭代边进阶”的移动测试员。

那有人要问,是不是召回就意味着小米出糗,产品不成熟?其实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软件大行其道的汽车时代,国外大品牌同样没少召回,只不过OTA比换零件来的“优雅”点。但话又说回来,越是像智能手机一样能修bug,驾驶这件事的责任归属跟透明度可不能再像用微信一样随便点个升级全靠信仰。你想啊,智能驾驶“说好听是进步,说难听是抢活干”,开车变“看戏”,万一真出事,怎么算账?小米这次是幸运,能抓住问题赶紧推升级。可要真哪天软件出锅出了大事儿,是不是光OTA就能解决,社会能不能接受,相关法律跟不跟得上,这些问题,大家是真该琢磨琢磨。

既然聊到汽车和科技绑在一起,那不能不提到华为和广汽玩“亲家”的这次联手。你会发现,现在的造车,过去是叠加零部件、拼机械,现在是叠加“生态”、拼智舱、秀算法。华为能量有多大?你看看论调,从“与华为合作还是不合作”到现在变成“谁能分一杯羹谁笑到最后”,发展节奏快得吓人。新品牌“启境”,号称是为年轻人造梦,再加上华为乾崑+广汽的底子,智能驾驶、智慧座舱、车云一体那一套,听着像AI加持下的赛博汽车乌托邦。

但这里面有没有问题?我觉得,品牌越多、合作越多,反而容易“稀释”品牌背后的力量。你现在一说华为车,好家伙,大半个车展到处都是“界”字系:问界、智界、享界、启界……再加个启境。消费者心里真有数吗?“哦,这台是哪个界?哪个是哪个公司造的?和问界啥关系?”越多越杂,最后反而成了“拼盘”。品牌能不能持续发酵,还是被稀释到“谁都不是谁”?这种战略,科技圈经常玩,但汽车这个产品,你得讲厚道讲可靠讲积累,不太能只靠“热度”就得天下。

说到吉利收极氪这事,我得问一句:吉利花了十几年搞出一堆品牌,大撒把种子战术,现在又开始大团圆合并,这样的折腾,是不是说明品牌大战不是终极战法?其实挺简单,每家车企,分分合合背后就是资源、渠道、研发和管理的再集中。想当年都在比谁能多造点细分子品牌,现在是发现钱和资源不够分,还不如拉一块一起“抱团”。可折腾这么多回后,品牌阵列是变得更强大,还是越折腾越模糊,变成“吉利系”自家人打自家人?这也是“多生孩子未必多幸福”的现实吧。

极氪合并归吉利,又不用再斗争管理权限,这算回归大一统。看似顺理成章,但那种多品牌矩阵经营理念是不是还会有后遗症?比如渠道重协同、产品重融合,得一刀切,管理好了就是下一步爆发增长,管理不好,反而让品牌各自为政、闹家务事。车市再卷,企业内部的折腾其实有点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小米召回SU7,华为广汽合作,吉利合并极氪-有驾
小米召回SU7,华为广汽合作,吉利合并极氪-有驾

再比如这回岚图汽车准备介绍上市,这操作其实挺有意思。老东风直接把壳递给岚图,让新势力车企走上最短上市捷径。你可以说是国企老大哥够胆,也可以说是国企改革动作够大胆。可大众观众最关心的,还是——上市了之后,你不光有资本的弹药,还能不能把车做好。毕竟以前的历史一再说明:资本敲锣开市是第一步,真正变现靠市场,靠产品。对于国有车企新势力来说,“好看”只是资本市场的颜色,质量和创新才是用车人的底色。

然后,智能汽车卷得飞起,其实背后一大推配套产业也跟着鸡犬升天。这回禾赛科技港股上市,号称“激光雷达第一股”,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这玩意是不是要普及到每台车了?别说,国内智能驾驶兴起这么快,激光雷达价格都要踩到白菜价门槛了。用的人多、行业进步快,有用的认可也有泡沫风险。科技型零件能大规模标准化普及,对上下游链条都是好事,能不能保持持续创新、健康成长,不能只靠“资本热捧”。别让最后大家卷成价格战,做成电子垃圾,还没等普及市场全乱了。

最后,房车旅行现在正变成“中年人的终极梦想”,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好。新国标出来主要做什么?加了不少安全标志提醒,比如“禁止行驶中睡觉”、“勿在行驶中洗澡”这些东西,乍一看简单,其实是提高安全底线。你琢磨,房车市场流行起来,资源多了但规范一直不全。特别是没有强制安全要求,出点事儿就麻烦。这些“小而细”的提示,看起来琐碎,实际上是让人养成好习惯。这也是中国车市从增量到存量后的一个写照——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用得安全才是底线。

归根结底,你看这一周,“召回变常态”、“品牌急分家”、“国企推上市”、“科技双重挂牌”、“新标准伴全程”,每一条新闻都不简单。背后是真正的风向——车市已到白热,谁都得快马加鞭。但也正因为跑得快,才需要更稳的脚步。安全底线、品质积累、品牌沉淀、规范约束,这些其实比“今天OTA推送哪些新功能”,“明天又多一个智能新品牌”更值得厂商们天天放在心上。用户也要冷静,别见风就是雨,升级是好,也别全靠升级过日子,对产品、对自身都该有分辨与要求。

那么,车市到底该怎么发展?技术进步不可怕,怕的是盲目自信;智能化不是万能钥匙,“遥控车主”从来不如理性用车。品牌能量再大,也别当成无穷透支券,混圈出名容易,扎根创造才难。企业们,别只为了短期热度跟风奔命,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市场要什么、用户要的到底是什么,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周的车圈,就这么多“热闹”,真正的赢家,最后拼的还得是靠谱二字。

小米召回SU7,华为广汽合作,吉利合并极氪-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