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能否长期当纯电车开?答案是:能,但有个代价——只会“损伤”一个部件,而那个部件不是发动机,是电池。
我身边越来越多老铁提了增程车,脸上写满了“真香”。当初买它,图的是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短途用电省、长途用油方便。结果呢?车到手才几天,纯电模式那丝滑的加速、静谧的车厢、零油耗的账单,直接把人“惯坏”了。反观增程器(也就是发动机)一启动,那点轻微的震动和噪音,瞬间让人想起“这车还烧油”,心里就有点不得劲。于是,很多人干脆——油箱当备胎,电用完就充,增程车,硬生生被开成了“纯电车PLUS”。
但问题来了:厂家设计增程车,是让我们这么“糟蹋”油箱的吗?长期不启动发动机,会不会把增程器“憋坏”?今天我就来掰扯清楚,别再被伪焦虑绑架了。
发动机:你以为它在“躺平”,其实它在“定期打卡”
先说结论:长期不开增程器,对发动机本身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
很多人担心啥?无非两点:一是机油放久了会变质,二是发动机长期不润滑,突然启动容易磨损。
第一,机油真没那么娇气。 增程车不是买来就不管的古董,它需要定期保养。一般来说,机油更换周期在1年或1万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哪怕你一年都不启动一次增程器,保养时也会换新机油。而市面上主流机油,在密封良好的发动机内部,静置一年完全不会变质。防冻液更不用说了,很多车号称“终生免维护”,实际用个五六年都不成问题。
第二,厂家比你更操心。 你以为车企没考虑到用户“懒得起机”?错。像理想、问界这些主流增程车型,系统里早就埋了“强制唤醒”逻辑。我提理想L7的时候,销售就特意提醒我:你要是长期纯电行驶,大概一个月左右,车机就会弹出提示:“检测到增程器长时间未启动,将自动启动进行润滑保养。” 然后发动机自己点火,跑个几分钟,自动熄火,全程你不用干任何事。
我亲自试过一次。那天我正开着纯电模式上高架,突然仪表盘一跳,增程器启动了。我第一反应是“坏了?亏电了?” 结果一看电量还是80%多。后来查手册才知道,这是系统在“自我保养”。几分钟后,发动机自动熄火,一切如常。 这种设计,就跟手机定期重启清理内存一样,是智能系统的“自维护”机制。
所以,发动机的润滑和“活动筋骨”,根本不需要你操心。厂家早就用代码写好了“养生计划”。你只管享受静谧,剩下的交给工程师。
电池:才是那个默默“受伤”的劳模
那真正的问题出在哪?答案就俩字:电池。
咱们来算笔账。假设你开的是一台纯电续航120公里的增程车(比如理想L6、深蓝SL03增程版这类主流车型),你每天通勤50公里,周末周边游个100公里,基本全程纯电。
这意味着什么?每100多公里,你就要充一次电。
而一台600公里续航的纯电车呢?同样是600公里,你得充6次电,人家才充1次。
动力电池的寿命,核心指标就是“充放电循环次数”。每次从满电用到低电再充满,就算一次完整循环。循环越多,电池衰减越快。
增程车的设计初衷是什么?是“电优先”,但允许增程器适时介入,避免电池深度放电,延长整体寿命。比如理想ONE当年就有“燃油优先”和“纯电优先”模式,目的就是让用户根据场景灵活选择。
但如果你长期当纯电车开,电池几乎每天都在经历“深度充放电”:从100%跑到20%甚至更低,再充满。这种高频率、深循环的使用方式,对电池的化学活性是巨大消耗。
我有个车友,开了两年理想L9,一直当纯电车用,充电桩就在小区。去年去售后检测,电池健康度掉到了91%。而另一位经常跑长途、增程器介入较多的车主,同样两年,健康度还有95%。差距虽然不大,但趋势很明显。
所以,真正被“损伤”的,是那块昂贵的电池。 而且电池衰减是不可逆的。你省下的油钱,可能未来都得补在换电池上——虽然现在很多车企提供8年或16万公里质保,但超出部分,自费更换成本依然高昂。
真实用户怎么说?两个典型场景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他们的选择截然不同,但都挺有代表性。
用户A:小王,北京程序员,理想L7车主
“我基本不开增程器。公司有充电桩,家里也有。每天上下班40公里,周末偶尔去郊区,120公里纯电够用。发动机一个月自启一次,我都不用管。对我来说,这车就是纯电车,只是多了个‘无限续航’保险。 油箱加满一次能跑半年,无所谓。”
用户B:老李,成都个体户,问界M5增程版
“我跑工地多,郊区山路也常走。虽然城里能充电,但我习惯每跑300公里就让增程器工作一阵。一是让电池别太累,二是发动机热一下,冬天暖风来得快。 我觉得增程车嘛,就得‘油电协同’,全靠电,反而没发挥它优势。”
你看,没有绝对对错,只有使用场景差异。小王是典型城市通勤族,老李是高频长途用户。他们的选择,都是理性的。
和谁比?增程车的“天敌”是谁?
咱们横向对比两款车,看看增程车的定位到底在哪。
1. 对比纯电车(如特斯拉Model Y)
Model Y后驱版CLTC续航554公里,日常实际400+没问题。如果你有家充,每周充一次,电池循环少,衰减慢。但一旦跑长途,充电排队、冬季续航打折,焦虑感立马上来。增程车的优势就在这儿:短途静谧如电车,长途加油5分钟满血复活。但代价是,长期纯电使用,电池更累。
2. 对比插电混动(如比亚迪DM-i车型)
DM-i也是可油可电,但它更偏向“以油为主,电为辅”。纯电续航短(多为50-120公里),电池小,但发动机介入更频繁,油耗更低。增程车则更“电动化”,驱动完全靠电机,发动机只发电,不参与驱动,所以平顺性更好。但DM-i的电池循环压力小,因为电量用得少,补得快。
所以,增程车是“电动平顺性”和“无续航焦虑”的折中高手,但它不是纯电车的替代品,也不是燃油车的简单升级。
未来会怎样?增程真的是“过渡技术”吗?
很多人说增程是“过渡路线”,早晚被纯电取代。我倒觉得没那么简单。
第一,补能焦虑没解决前,增程仍有巨大市场。充电桩再多,也无法像加油站一样5分钟满血。尤其在北方冬季、偏远地区,增程的“可油可电”就是硬通货。
第二,技术也在进化。新一代增程器热效率越来越高,理想L系列的1.5T增程器热效率超40%,比很多燃油车都省。而且NVH控制越来越好,发动机启动时,你甚至感觉不到。
第三,用户习惯在变。越来越多城市用户接受“电为主,油为辅”的理念。增程不是让你“二选一”,而是“全都要”。
总结:怎么开,取决于你想开几年
回到最初的问题:增程车能长期当纯电车开吗?
答案是:可以,但你要清楚代价。
如果你只开两三年,准备换车:放心当纯电车开!发动机有系统保养,电池衰减在质保期内,你省下的油钱就是赚到。
如果你想开五六年甚至更久:建议适当让增程器工作。比如每周或每两周,让它运行半小时,既能分担电池压力,也能保持系统活跃。
增程车最怕的不是“不动”,而是“不懂”。它不是纯电车,也不是燃油车,而是一种“智能能量管理车”。用得好,它是通勤静谧、长途无忧的全能选手;用不好,它可能变成“电池消耗机”。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你买增程车,是当“纯电车+无限续航”用,还是真正发挥“油电协同”的优势?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我也会在评论区回复大家的问题,比如“增程器多久启动一次合适”“电池健康度怎么看”等等,有问必答。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