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万没要宋PLUS DM-i提长安UNI-Z,890公里后,车主说出真实感受
话说现在买车,真是越来越像“选妃”了,眼花缭乱的配置、五花八门的宣传,再加上朋友一句“我同事买了都说好”,瞬间就能让你的决策天平倾斜。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老哥,张先生,家离单位30多公里,每天上下班就是一场“长途拉练”。以前开的是油车,油耗越来越高,钱包越来越瘪,家里又添了小宝贝,养车成本一下就成了“重点监控对象”。换车?必须的!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可到底是选“国民神车”比亚迪宋PLUS DM-i,还是试试“黑马”长安UNI-Z?这可让他纠结了好一阵子。最终,他以12.5万的价格,放弃了宋PLUS DM-i,提了长安UNI-Z,如今跑了890公里,那真实感受到底如何?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视角,带大家好好聊聊这事儿。
先说外观,这可是“第一印象分”。比亚迪宋PLUS DM-i,说实话,设计上走的是“稳重成熟”路线,家族式前脸,大格栅配上犀利大灯,看着是挺顺眼,但总觉得少了点新鲜感,就像一位穿着得体的上班族,规规矩矩,挑不出错,但也激不起太多波澜。而长安UNI-Z呢?“纵横万象”的设计语言一出,立马就显得“不走寻常路”。无边界格栅、参数化点阵设计,再加上贯穿式灯带,整个前脸霸气外露,科技感直接拉满。有网友调侃:“这车开出去,回头率比老板的保时捷还高!”侧面线条流畅,2795mm的轴距也让它看起来更修长、更稳重。说白了,宋PLUS DM-i像“居家好男人”,而UNI-Z更像“都市潮男”,张先生三十多岁,正需要一点“年轻态”,UNI-Z的设计显然更戳中他的审美点。
再聊聊内饰,这可是天天要面对的“第二张脸”。坐进宋PLUS DM-i,简约大气的风格扑面而来,12.8英寸的旋转大屏是比亚迪的招牌,确实挺有意思,横屏竖屏随你切换,看视频、导航都方便。但说实话,用久了你会发现,那套UI设计,嗯……有点“年代感”了,反应速度嘛,也称不上“闪电侠”。而长安UNI-Z的座舱,一上车就给人“跃级”的感觉。10.25英寸液晶仪表+14.6英寸中控大屏的组合,科技感直接拉满。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AI语音和FACE ID 3.0人脸识别,上车刷脸,座椅、后视镜自动调到你的习惯位置,那感觉,简直像“特工”上身。中控系统反应灵敏,操作顺滑,支持的功能也多,年轻人喜欢的那些“花活”,它基本都给你安排上了。有车主说:“以前觉得比亚迪的屏幕是亮点,现在看看UNI-Z,才知道什么叫‘后来者居上’。”
当然,买车不能光看“颜值”和“智商”,“三大件”才是硬道理。两款车都是插电混动,宋PLUS DM-i用的是1.5L发动机,电机197匹马力,百公里加速8.2秒;UNI-Z也是1.5L发动机,但电机直接干到了215匹马力,破百只要7.4秒。这0.8秒的差距,在实际驾驶中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在并线超车时,能多一份从容和自信。尤其是在张先生每天30多公里的通勤路上,这种“随叫随到”的动力响应,能大大提升驾驶愉悦感。续航方面,UNI-Z宣称综合续航高达1200公里,虽然实际跑不到,但890公里的体验下来,张先生说“一箱油一格电,市区通勤半个月不用操心加油充电”,这用车成本,确实让人心动。充电速度上,UNI-Z也更快,半小时能从30%充到80%,对于时间宝贵的上班族来说,这点优势可不小。
但话说回来,就没有缺点吗? 当然有。有车主反映,UNI-Z的底盘调校偏运动,过减速带时滤震效果不如宋PLUS DM-i那么“绵柔”,后排乘客可能会觉得有点“颠”。另外,作为一款新车型,它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保有量,短期内还是比不上“老大哥”比亚迪。二手车保值率如何?维修保养网点是否足够密集?这些都是潜在车主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更激进的设计、更强的动力、更丰富的配置,可能就得在舒适性和品牌光环上做一点妥协。
总而言之,张先生这12.5万花得值不值?从他890公里的真实体验来看,长安UNI-Z在安全性(多了车道偏离、主动刹车等)、智能配置(L2级辅助驾驶、540度影像)、动力性能和性价比上,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它不像某些车型那样“偏科”,而是在多个维度都给出了高分答卷。宋PLUS DM-i依然是那个“稳妥”的选择,但UNI-Z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新选项”。那么问题来了:在12万级别的混动SUV里,你是更看重“老牌劲旅”的稳定可靠,还是愿意为“后起之秀”的全面越级去冒险一试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