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在轮胎下发出细微的摩擦声,驾驶室却依然保持着静谧与平稳。双手轻握方向盘,目光扫过中控台上清晰的全景影像,雷克萨斯GX 550h正以几乎自主行驶的方式应对着前方的碎石坡路面。这是上周雷克萨斯SUV体验活动现场中的一个典型画面。
试想,如果你正处于这样一个场景——狭窄的碎石路,左右数米便是深不可测的山沟,身边跟着一队同样躲不开尘土的媒体,带着各自要拍“精彩片段”的压力。这时,如果让你选择,是相信自身的驾驶技巧,还是信任一台复杂得让人怀疑它嘴里能不能吐人话的电子系统?很现实,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把崎岖交给LX与GX,把风景留给自己——这是这场试驾活动里我听到最多也最有意思的一句话。
夹杂着讨论的现场,有人认真拍照、有人边录视频边“云体验”,更有人一边操作一边小声问技术人员:“万一卡壳了还有救吗?”现实的确比广告词要骨感得多。不过,雷克萨斯作为老牌玩家,显然不靠一腔热血应对挑战。他们把这种看似难题丢给了产品本身,自己退后一步,像是一种有点儿得意的冷幽默。
LX 700h和GX 550h本就不是同一个类型的“野路子”。前者站在豪华SUV的C位,后者主打年轻与越野。表面看似一静一动,本质上都在同样强调一个立场:无论遇到什么路,都能让驾驶者以一种几乎冷淡的方式应对一切。这不是冷漠,而是从配置、架构到电子辅助系统,每一项都在尽量替你分担那些“人肉抗风险”的可能。
回到专业角度。LX 700h,旗舰中大型SUV,具备3.5T混动系统与全时四驱,最大464马力输出。动力储备夸张到在城市道路有点儿憋屈,得去郊外撒撒野才不至于浪费。AVS自适应悬挂系统没用大众流行的空气弹簧,而是坚守液压升降结构。为什么?一方面是想保障任何高度下的舒适感不会变,另一方面液压反馈反应更快,遇到突发大坑小道时的车身反应比起软糯糯的空气弹簧干脆了不少。试驾时,过烂路、过沟坎、连续起伏,能感受到一串更绷紧的力量在托底,减振迅猛而恰到好处,雷克萨斯“亚历山大”般的稳重,无需多废话。
而在GX 550h身上,动力与操控的逻辑有了一点颠覆。“速成班”这说法有点讽刺,但放到GX上合理得很——它配备的E-KDSS电子液压平衡杆,让司机在复杂的交叉轴、碎石等典型越野路上,不需要自己绷着肌肉死咬牙关。中央/后差速锁、蠕行模式、360°环影、透明底盘,所有数据反馈都变成了你手里的“外挂”,光顾着体验路外的风景,不用操心磕车伤底盘。“门槛下降”多少让一些真正的老越野玩家失落——毕竟在机械摇臂、手动分动箱的年代,能越得多少泥水就代表了多少“爷们儿气”。但对于如今的主力用户,舒适感反而比虚荣感靠谱多了。
退一步说,GA-F平台和非承载式车身,同样是个关键。整个底盘咕咚咕咚坐实重量,实际体验过程,无论底盘异响还是车架拉扯都没成问题。三四次急陡坡,电子限滑和刹车都反应麻利,比起某些动不动就要做“仪式感弹跳”的同级产品来说,GX的表现属于“不用出风头,照样平平稳稳地干活。”
当然,也有些“冷知识”——比如那些可见可感的豪华配置,到了越野路段其实并不是绝对主角。比如液晶大屏、Mark Levinson音响,在搞不清车身是不是还垂直于地球的时候,你根本没空按键。反而是那一串从未让你掉链子的四驱锁止、电子限滑,才是救命稻草。但坦白说,这也是如今城市SUV与硬派越野产品面临的共同现实:驾驶者的“底气”,一半靠车本身,一半靠对高科技的盲信。也许这背后藏着些许黑色幽默:我们努力武装一台越野车,最后却只是用它更安全舒服地“看风景”。
以我多年的职业惯性,其实天然怀疑一切极致。任何宣传词里承诺的“全能、从容和控制感”,都不如在碎石、坑洼和泥泞里踩过一脚来的实际。而LX和GX也确实像它们自己说的——重要的不在于你能挑战什么极端地形,而是危机来时能不能一脸平静地说,“没事,还有后备方案”。
当然,现实不全是工程师或者市场部能定义。雷克萨斯在做的,是以科技和机械性,反过来给驾驶者更多“高级的懒惰”——甭管四下多险,车里的人最好只专注于窗外的落日余晖。装腔作势地说,这是“审美的转移”;说人话,就是“有能力不必逞能”。
毕竟,把崎岖交给LX与GX,把风景留给自己。如果真有哪天你觉得还需要挣脱什么,那么你更需要的,也许不是一台更强的SUV,而是一次从容的出发。
走到这个节点,我不想下结论。如果把所有困难都交给机器,长期来看我们会不会慢慢丧失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冒险本能?还是说,正像技术进步本该带来的,生活就该越来越让人“无感而稳妥”?这事,或许应该留给下一个越野季来验证。你怎么看,愿意把自己的冒险交给高科技,还是偶尔想听听轮胎下砂石的真实呻吟?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