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

五月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繁忙的高速服务区。我正盯着朋友的理想L7仪表盘,上面清晰的“9.2L/100km”亏电油耗提示让我有些错愕——这数据,几乎赶上一些中型SUV的纯燃油表现了。转头看向旁边刚加完半箱油的比亚迪汉DM-i车主,他一脸轻松。这趟看似平常的长途跋涉,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电动(EREV)技术差异的大门。

核心差异:动力传递的“路径”决定了效率

如果把汽车的能量传递比作快递送货,两者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插电混动(PHEV,如比亚迪DM-i): 像一位全能快递员,拥有多种高效运送方式。它搭载的发动机和电动机都能直接驱动车轮。城市低速跟车,它化身纯电小车,安静顺滑零油耗;需要加速时,电机瞬间爆发的扭矩随叫随到;一旦上了高速巡航,系统会智能切换,让高效区间工作的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如同快递员选择最快捷的高速公路直达目的地,能量损失最小。比亚迪的DM-i系统尤其精于此道,其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以上,将每一滴油的潜能榨取到极致。

增程式电动(EREV,如理想系列): 更像一个“中转站”。它的发动机(常被称作“增程器”)唯一的任务就是发电,电力驱动电机行驶,或者给电池充电。无论你在城市蠕行还是高速飞驰,发动机都只负责“烧油发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辆。这个过程,就像快递必须先去中转站分拣一次,然后再由另一辆车送出。多了一道“电能转换”的环节,能量损耗自然增加,尤其是在发动机负载较大的高速工况下,部分能量(约10%甚至更高)会以热量等形式白白浪费掉。理想状态下,它是一台纯电车,但电池耗尽后,它就变成了一台“烧油发电”再“用电驱动”的混合体。

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有驾

实测见真章:高速与亏电状况下的“能耗鸿沟”

纸上谈兵终觉浅,真实路况下的对比最具说服力。多位车主的亲身经历,包括在京港澳高速的实测,揭示了关键场景下的表现差异:

高速巡航(120km/h): 这是最能体现两者效率差异的场景。在电池电量不足(亏电)状态下:

插混(如比亚迪汉DM-i)得益于发动机直驱模式,实测油耗普遍在 4.6L - 6.9L/100km 之间。动力传递直接,响应迅速,超车时信心十足。

增程(如理想L7/L9)由于能量需经“油->电->动能”的二次转换,高速油耗明显攀升,实测普遍在 8.2L - 9.2L/100km 左右。有车主反馈,当电量持续消耗(如从30%掉到18%),动力储备会感觉减弱,急加速时发动机转速飙升但动力输出略有延迟感。在严寒的东北(零下10度),电池活性下降叠加空调制热需求,这种“越跑电越少”、油耗更高的情况会更显著。

动力响应: 在电池电量充足时,两者都拥有纯电车的迅捷响应。但一旦亏电,尤其是在需要瞬间爆发力(如高速超车、爬坡)时,插混能同时调动发动机和电机的力量(并联驱动),推背感更强;而增程则依赖增程器发电的速度,有时会感觉到动力请求和实际输出之间存在轻微的时间差。

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有驾

用车成本:精打细算下的“长尾效应”

油耗成本: 高速油耗的差距直接反映在油费上。以每年行驶2万公里、高速占比30%-50%计算,插混在燃油支出上通常能比同级别增程节省 上千元甚至更多。这还不算部分插混车型(如DM-i)可使用92号汽油,而一些增程车型建议使用95号汽油带来的额外成本差异。

保养成本: 增程结构相对简单(少了复杂的变速箱或多模式耦合机构),理论上常规保养项目可能更少、费用略低。插混系统复杂度更高,但其保养周期和成本控制随着技术成熟(如比亚迪的长保养周期)也在不断优化。两者在保养上的差距需要结合具体品牌和车型政策来看。

能量效率: 从源头看,插混将化学能(汽油)直接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车轮,能量损失率约5%。增程则需先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效率损失一次),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效率损失二次),整体损耗可能达到15%-20%。这意味着,同样加满一箱油,插混实际能驱动的里程大概率更长。

谁更适合你?场景是选择的“金钥匙”

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最契合需求的方案:

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有驾

增程式电动车(EREV)可能是更优解,如果:

你拥有便利的日常充电条件(如家充桩、公司充电桩),能实现“短途用电”。

你的主要出行场景是城市通勤,单日里程在纯电续航覆盖范围内。

你偶尔有长途需求,但频率不高,且对高速油耗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你特别看重纯电行驶时的极致平顺、静谧体验。

你对车辆的结构简单、潜在维修复杂度有考量。

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有驾

购车预算相对有限,同级别车型增程通常价格更具优势(低2-3万)。

插电混动车(PHEV)更值得考虑,如果:

你经常跑高速、长途自驾游,高速路况占比高。

你的充电条件不稳定或相对缺乏,无法保证频繁充电。

你在意全场景(无论有电亏电)下的综合油耗表现,特别是高速油耗。

你重视车辆在亏电状态下的动力响应和驾驶质感,尤其是急加速能力。

跑完一趟高速后,让我明白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真实差距有多大-有驾

你对车辆的长续航能力(油+电)和“无里程焦虑” 有更高要求。

你偏好技术成熟、经过大规模市场验证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未来与选择:实用主义的胜利

正如中科院院士的生动比喻:选择当下的插混技术,如同在2015年选择4G手机,它代表着当前阶段更高效、更成熟、适应性更广的主流方案;而增程式则像3G手机,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群体。行业预测到2025年,插混将占据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增程式凭借其特定的优势,也会在市场中拥有稳固的一席之地。这就像胶卷相机依然有它的拥趸,关键在于你追求的是极致的实用效率,还是特定的情感价值和使用体验。

达人小周的建议:

下次当你被新能源车炫目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吸引时,不妨多花几分钟,上权威平台(如懂车帝)查查几个关键数据:亏电油耗(尤其关注高速工况数据)、驱动模式(是否有发动机直驱)、纯电续航里程、油箱容积。这些才是关乎你日后用车体验和钱包厚度的硬指标。就像一位车主朋友的精辟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想选对车,还得‘屁股’说了算——亲自去试驾,特别是有条件的话跑一小段高速,很多差异瞬间清晰。”

选择哪种技术路线,归根结底是审视自己的日常足迹:充电方不方便?长途多不多?更在意城市静谧还是高速效率?想明白了这些,答案自然浮出水面。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车。你是哪种用车场景呢?欢迎分享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