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车公示,36款新品亮相,申报数量创年内新高!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可能很少会去关注那些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告,感觉上面一串串的专业名词和编号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但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件,却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新兴产业的真实面貌和未来走向。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40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关于氢能源汽车,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在发生。

工信部新车公示,36款新品亮相,申报数量创年内新高!-有驾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公告是干什么的。

简单打个比方,它就相当于新车上市前的“户口本”。

任何一家车企,不管你的车设计得再漂亮,技术再先进,都必须先到工信部这里来“报个名”,通过审核,把产品信息登记在册,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生产和销售。

所以,这个公告里的名单,不是企业画的饼,也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投入生产线的准产品。

看懂了这个名单,就等于拿到了产业发展的最新情报。

那么,这次的第400批公告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数量上的井喷。

在这一批公告里,申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足足有36款!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这是今年以来,单批次申报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下了年内新高。

而且,这股热潮不是凭空出现的,就在上一批,也就是第399批公告里,已经有了25款产品申报,当时就被认为是市场回暖的一个强烈信号。

工信部新车公示,36款新品亮相,申报数量创年内新高!-有驾

现在,36款的出现,等于是把这股暖流变成了奔涌的热浪。

这连续两次的大幅增长,可以说给整个行业都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它说明,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中国的氢能汽车产业正在从“小步慢跑”切换到“加速快跑”的模式。

看完了总量,我们再来看看都是谁在积极参与这场盛宴。

这次一共有17家整车厂和17家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上榜。

在整车厂这边,我们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比如宇通和重汽成都,这两家都是我们国家商用车领域的巨头。

他们这次出手不凡,各自都申报了6款新车型,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金白银地进行全方位布局。

这表明,这些行业领头羊已经非常看好氢能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前景,正在抓紧时间抢占市场先机,构建自己的产品护城河。

更有意思的,是为这些氢能汽车提供“心脏”——也就是燃料电池系统的供应商名单。

这一次,拔得头筹的,是一家来自韩国的企业——现代汽车,它总共为5款车型提供了配套。

这个现象确实比较少见。

在过去,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里,唱主角的绝大多数都是本土企业。

工信部新车公示,36款新品亮相,申报数量创年内新高!-有驾

一个外资品牌能在单批次公告中占据配套数量的榜首,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非常丰富。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被“卡脖子”了,或者市场要被外企抢走了?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想。

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氢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开放的姿态。

正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市场够大、前景够好,才会吸引全球顶尖的玩家前来同台竞技。

这就像一个武林大会,只有高手云集,才能切磋出更高的武艺。

现代的进入,会形成一种“鲶鱼效应”,它会激励我们国内的优秀企业,比如这次同样表现出色的亿华通、东方电气等公司,去不断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变得更强。

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们不怕竞争,也欢迎竞争,因为良性的竞争最终会推动整个产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来看看这36款新车都是些什么类型的车。

仔细翻看目录就会发现,这里面没有一辆是咱们普通家庭用的轿车或者SUV。

它们的主力军,是15款重型卡车和重卡底盘,12款环卫车、物流车之类的专用车,以及一些客车和中轻卡。

工信部新车公示,36款新品亮相,申报数量创年内新高!-有驾

这个产品结构,非常清晰地回答了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氢能源到底最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答案就是:商用车,特别是那些高强度、长距离、重负载的运营场景。

为什么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

一辆在港口或者物流干线上跑的重型卡车,每天都要承担繁重的运输任务,停下来充电几个小时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时间就是金钱。

纯电动重卡虽然环保,但巨大的电池包不仅笨重,而且充电时间太长,严重影响运营效率。

而氢燃料电池车就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加一次氢气只需要几分钟,和加燃油车差不多快,续航里程又能轻松达到几百公里,既环保又高效。

同样,像城市环卫车、冷链配送车这些车辆,它们通常有固定的运营路线和场站,方便集中建设加氢站,进行统一的能源补给,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氢能的优势。

所以,从这次的公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氢能汽车的思路是非常务实和清晰的。

我们没有一开始就好高骛远地去推家用乘用车,而是选择从商用车这个最能体现氢能价值、商业模式也最容易跑通的领域入手。

先通过在港口、矿山、物流等特定场景的应用,把技术打磨成熟,把成本降下来,把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起来。

等到整个产业链都壮大了,再逐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更广的领域。

这是一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智慧,也是一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这份看似枯燥的公告,实际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中国氢能产业加速崛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