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这碗饭,谁都能来尝一口?卖鼠药的也来造车了

你敢信吗?现在造车的门槛,低到连卖老鼠药的都想来分一杯羹。前几天我刷到新闻,金鱼牌老鼠药那个公司,就是小时候电视广告里“一闻就倒,一吃就跑”的那个金鱼,居然搞了个“金鱼汽车”,还放话要造“911平替”?一台车敢卖几十万,直接对标保时捷。我当时就乐了,这哪是造车,这是造梦吧?

可人家还真不是说说而已,据说砸了600万,搞了个新能源品牌,想冲进百亿赛道。这事儿乍一听像段子,细想却挺扎心——现在造车,是不是谁都能来扒拉两口?

以前想造车?难如登天。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没个十年八年技术积累,连门都摸不着。但现在呢?电车时代来了,玩法全变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基本都能外购。宁德时代电池一装,汇川电机一套,软件外包团队一找,底盘直接买成熟平台,再请个设计公司做个壳子,刷个LOGO,一套“自研”故事就讲起来了。

你说这车有啥核心技术?可能真不多。但架不住现在消费者“上头”啊。很多人买车,早就不是为了驾驶乐趣,而是为了智能体验、颜值出片、社交排面。你看看现在新车发布会,PPT里90%都在讲屏幕有多大、语音多聪明、辅助驾驶多牛,真正的机械素质反而被挤到了角落。这不就给了很多“跨界玩家”机会?反正大家也不太懂,看着酷、听着玄乎,就容易真香。

电车这碗饭,谁都能来尝一口?卖鼠药的也来造车了-有驾

就说这金鱼汽车吧,虽然听着离谱,但它背后反映的趋势是真的:电车越来越像大号家电。你买空调看啥?制冷快不快、噪音大不大、能不能联网。买车现在也一样,续航虚不虚、车机卡不卡、能不能自动泊车,成了核心关注点。至于底盘调校、转向手感?大多数人根本开不出来区别。

但这就能随便造车了吗?别忘了,家电坏了顶多退换,车要是出了问题,可是要命的。电池自燃、刹车失灵、高速上系统死机……哪一件都不是小事。可偏偏有些新势力,为了赶工期、抢热度,品控稀松,软件缝缝补补就上路。车主维权时气得蹦起来,厂家还在台上吹“用户生态”。

再看看市场现状,那叫一个“卷”字了得。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和全产业链,把价格打到底;特斯拉用FSD和全球供应链,稳坐高端;蔚来靠换电和服务,把用户宠成会员;小鹏玩智驾,理想搞奶爸车,个个都有绝活。反观一些新品牌,既没技术护城河,也没服务支撑,光靠一张嘴讲“颠覆”,想在红海里支棱起来,难于登天。

咱们拿金鱼汽车这种“跨界选手”跟主流比比,差距立马就出来了。比如比亚迪海豹,纯电平台打底,后驱+五连杆,百公里加速4秒级,L2辅助驾驶标配,安全上还有电池针刺不起火的背书。再看特斯拉Model 3,风阻系数低到0.23,百公里加速3.3秒,自动驾驶数据全球第一,回头率直接拉满。哪怕理想L6这种“奶爸神车”,空间顶呱呱,冰箱彩电大沙发,一家人坐着舒服得不想下车。

电车这碗饭,谁都能来尝一口?卖鼠药的也来造车了-有驾

而金鱼汽车呢?目前公开的信息少得可怜,连试驾都难安排。你说它对标911,可911讲究的是后置后驱、低重心、精准转向,哪一点是靠堆配置能复制的?这不是打脸,是直接把脸伸过去让人打。

更讽刺的是,很多跨界玩家以为造车就是拼乐高,拼完就能上市割韭菜。可现实是,车是长期消费品,口碑一崩,立马跌冒烟。看看前几年那些“PPT造车”的品牌,现在还有几个活着的?天塌了都不止一次。

当然,也不是所有跨界都劝退。像华为,虽然不直接造车,但深度赋能问界、智界,把通信、芯片、操作系统全搬上车,智驾体验直接拉满,用户追着下单,这叫“技术跨界”。小米造车,雷军砸了上百亿,亲自盯细节,从性能到生态全链条布局,哪怕慢点,也想做出“真旗舰”,这叫“诚意跨界”。可你一个做老鼠药的,今天说要灭四害,明天说要颠覆保时捷,这跨度比百公里加速还猛,谁信?

所以我说,电车这碗饭,表面看着谁都能扒拉两口,其实锅底下烧的是真金白银和硬核技术。没有三电自研能力,没有整车安全体系,没有用户运营经验,光靠一个“敢”字,迟早被潮水冲上岸,晒成鱼干。

电车这碗饭,谁都能来尝一口?卖鼠药的也来造车了-有驾

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精了。以前是听你讲故事就下单,现在是“你吹你的,我查我的”。续航虚标?一测便知。辅助驾驶拉胯?实测打脸。售后服务差?小红书一搜全曝光。没有真本事,再炫的PPT也撑不过三个月。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卖老鼠药的都来造电车了,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我的看法是——你可以有梦想,但别拿消费者的命开玩笑。

电车是趋势,但造车不是儿戏。欢迎创新,但别把市场当韭菜地。否则,等风停了,摔下来的可不只是一个品牌,还有整个行业的信任。

电车这碗饭,谁都能来尝一口?卖鼠药的也来造车了-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跨界造车”,你会考虑买吗?你觉得这波操作是真创新,还是纯炒作?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