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份数据,让人非常惊讶。
而且,这份数据来自于官媒。
全国做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好歹也有几十家吧?传统车企,再加上新势力车企,20家可能都不止吧?
但是,真正做到盈利的车企却只有4家。
这你能受得了吗?
第一家盈利的车企是比亚迪汽车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销冠,挣钱是可以理解的,年销420万,不盈利那确实说不过去。
第二家盈利的车企是赛力斯汽车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短短两三年时间,赛力斯的车不光卖得好,而且其股票也在大涨,一度超过了新势力老大哥的理想汽车。
而赛力斯的盈利,与华为赋能有很大关系。
如果没有华为,也就没有赛力斯。
这从销量数据上也能够看出来,其实赛力斯也有自己的车型,比如塞力斯蓝电E5 ,但是,其销量却连问界系列(问界M5、M7、M8、M9)的零头都没有,这就是品牌效应。
所以说,就算是华为拿去一大部分利润,赛力斯依旧能够盈利,这就是销量的魅力,问界M5、M7、M8、M9,40个月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70万辆………,不赚钱都难!
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是理想汽车
作为长期稳居新势力排名第一名的理想汽车,盈利也非常正常,而且其现金储备一度超过了比亚迪汽车,而且其利润也仅次于比亚迪汽车。
也就是说,理想汽车,可能是除了比亚迪、华为、小米外最有钱的科技企业了吧。
不过,随着友商的持续发力,推出全尺寸“9字头”SUV车型越来越多,像什么问界M9、腾势N9、乐道L90、领克900、极氪9X、吉利银河M9等等,这些大尺寸SUV车型,在配置上,“冰箱彩电大沙发”一应俱全,也是在不断蚕食着理想汽车的市场份额。
从具体车型销量数据上也能够看出来,理想L9、理想L8销量受影响最大,目前,最便宜的理想L6 已经成了理想汽车的主销车型,这确实让人很意外。
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是零跑汽车
零跑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存在感好像并不怎么高,营销也一般般,很多人可能连这个车企的CEO是谁都不知道。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车企,其销量增长速度非常快,目前,稳居新势力排名前三。
销量好,能盈利也就很正常了!
而其销量好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是“性价比”,因为其出色的性价比,人送外号“半价理想”,就是说,用户只需花买理想汽车一半的钱,就能够体验到同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比如,零跑C16,价格可能只有理想汽车的一半,但是配置却一点也不低,高配还有激光雷达高阶辅助驾驶。
而其他新能源车企无法盈利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
1、新能源汽车“内卷式”竞争非常严重!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
但竞争有良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之分,而“内卷式”恶性竞争违背了经济规律,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会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外,还会破坏整个产业发展生态。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是,2024年,车企利润率却降至4.3%,一边是销量数据的繁荣,一边又是车企利润率的大幅下滑。
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打“价格战”,为了增加销量,不断降价促销,严重挤压利润空间,从而制约技术积累、创新研发、售后投入,还会利用产能优势地位,向上下游“强行压价”、延长账期、转嫁压力。
所以说,在“价格战”面前,最难受的可能就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利润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负债却同比增长了10.6%。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战”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情,有些车企为了降低价格和成本,偷工减料、减质减配(防撞梁薄的都能切菜),跟风模仿、抄袭专利,恶意抹黑、虚假宣传(看看新车发布会上PPT上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就知道了),这些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所以说,这样“内卷式”竞争说白了就是在内耗,对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好比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话,“一部分人努力,提高的是成绩,一群人努力,提高的就是分数线”。
2、车卖不出去,没有自我造血能力
车卖不出去,车企只能依靠投资人来养活,连年亏损,还不倒闭,主要就是在不断融资再融资。
但是,你说投资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也不是傻子,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也会权衡,资金链断裂可能也是分分钟钟的事情,哪吒汽车、高合汽车、威马汽车,不就是例子吗!
对此,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