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走进一年一度的成都国际车展,明明想着随便看看,结果又被那些或方或圆、或传统或科技感拉满的新车搞得心痒难耐,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个不停?
饭圈追星的那一套用在车圈一样适用,“今年XX馆简直炸裂、某某配置逆天”等词满天飞——但你细品,这场热闹背后,真的是表面那么风光吗?
成都车展2025,一进展馆,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就让人恍惚。
表面上是老面孔和新朋友混战,背地里却演着一场主流与非主流的身份撕扯。
为什么说是悬疑?
因为整个车展,你看似什么都有,却总觉得哪个细节透露着时代的不确定。
说真的,今年这局势,真有那么简单直接吗?
这两年看车展,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豪车一次次拔高门槛,而是身边人聊起新车的那股“越来越没包袱”的调调。
谁还在乎那个谁家车头挂了啥车标,他们讨论的已经变成了“你那个按摩座椅有几种模式啊”“咱家后排冰箱能放几瓶冷饮”。
对,就这,科技当道,品牌光环不香了,体验感才是硬道理。
今年的成都车展,算是把这事摆到台面上了。
你还记得前几年奔驰、保时捷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展台吗?
那会进去参观还得被外头的安保人员指指戳戳。
现在呢?
四号馆里奔驰还算勉强撑着,但保时捷、路虎那些大佬,直接“消失的她”现场上演。
据说是连基础展位费都嫌贵得要讨价还价。
一位内部人士偷偷跟我唠嗑,说品牌展位预算越来越紧,毕竟昔日那批地产老板、中小企业主的钱包已经不像早些年那么鼓了。
以前买豪车要排队,炫耀一把朋友圈“BBA之光”。
现在信仰塌房不说,年轻人一进展馆,两眼只认高配置、智能座舱,各种黑科技必须安排得妥妥当当。
你要说“车圈鄙视链”还在?
估计也得重新洗盘了。
反观中国品牌这边,就是那股“不讲武德”的卷劲。
极氪九X这台车,六座大空间,后排双零重力躺椅,直接瞄准四十多万级别的大哥们。
轴距拉到3169mm,硬件规格能打到问界M9都得咬牙。
算力啥的动辄1400TOPS,搞得试驾区像变相科技体验展。
但最有意思的不是这个,而是你瞧,现场的观众,试半天冰箱冷不冷、座椅按得爽不爽,根本没人在乎前面挂了啥LOGO。
咱就说,现在还有谁买新能源车,只在乎面子的吗?
再看混动,之前多少人喊着“纯电才是王道”,一转眼混动就把自己从“权宜之计”熬成了香饽饽。
十款重磅新车里,七款用的都是混动方案,架构玩法五花八门。
比如极氪九X那900V混动架构,直接给了三秒级别的百公里加速。
捷途纵横G700顶着1400公里综合续航一把梭,就问你敢不敢想。
风神L8还玩起四挡DHT变速箱,大众凌渡L撸起袖子,来个1.5T加7速双离合的经典组合。
车圈的技术鄙视链崩塌得比谁都快,上一秒大家还挤破头要在电车“纯、混”路线里分出胜负,这一秒混动技术直接“真香定律”了。
混动的胜利,其实是用户真实需求把话语权硬生生抢了回来。
你要说技术创新,那些“原地掉头”功能,啥仰望U8刚弄出不久,捷途G700就把它降维打击,到20万出头的价位。
硬派越野从大佬才玩得起,直接快进到“下沉市场也是我家”。
可惜,好玩归好玩,外观抄袭争议还是得被拉出来说一嘴——不少网友调侃,“大家都是方盒子,方程豹气得直咬牙”。
老司机都能一眼望穿,这年头谁还不内卷?
老说外观像来像去,说到底还是行业太卷。
混动已经卷疯了,智能座舱又接棒上场。
“数字座舱”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其实你一坐进新凌渡L,秒懂。
那12.9英寸的中控屏,再加上搭载8155芯片,流畅到你用完iPad都得酸两句。
还有AI语音助手,动不动就喊你“主人”、“嘿凌凌”,简直快成虚拟女友了。
但人外有人,风神L8直接塞进个168颗LED的矩阵大灯,整个车头晚上一亮,堪比小型灯光秀。
座舱还能分区,四个区域各自识别语音指令,家人一人一个频道,互不打扰,科技感满分。
你以为这些“黑科技”还要掏大价钱升级?
错!
智能配置已经不再是顶配专属,MG4七万多落地的电车都能L2辅助驾驶。
十几二十万的入门车,也开始标配AI语音、自动泊车。
有人说,这波智能和配置的普及就像农民工进城买冰箱电视一样,一夜之间家家户户都有了。
曾经高高在上的新鲜玩意儿,现在几乎人人可得。
技术下放的速度真不是闹着玩的。
但你别只看热闹,有没有发现几个刺眼的小细节?
那些乐道L90、极氪新SUV啥的,热门车型交付周期越来越慢了,要等仨月甚至更久。
这不是“饥饿营销”,真就是供应链还没完全拉通,车企加班赶工,产能就是拉不满。
再看价格,去年还难得一见的促销,现在一票车型预售价集体向下调了10-15%。
表面上看是亲民了,实则背压得车企瑟瑟发抖,价格战打到拼手速。
一面是厂商绞尽脑汁堆配置、拼算法、卷服务,一面是渠道和产能各种“梗阻”,赛道越来越白热化。
前两年,大家还在圈层里自嗨,讨论“谁是国产崛起的天花板”。
现在谁都知道,国产真正的敌人,已经不是谁打败谁,而是需求、供应链和行业边界的重新洗牌。
一位大厂高管情不自禁,有点无奈又有点自嘲地说,现在搞推新像是在高速跑步机上赶进度,加量又控价,有时候脑子都快转不过来。
按理说,受益的都是我们消费者——是的,配置越来越高,价格连年下调,可行业自己要不要歇会儿,喘口气?
死磕到底,咱以后还指望谁创新?
谁也不知道,车展狂欢过后,剩下几家能轻松活着。
今年成都车展,简直就是一面镜子,把中国车市这两年的底裤都给照了出来。
一面是品牌力彻底“去偶像化”,一面是技术下沉人人”玩“得起,还有那些白热化竞争带来的杀价、供应链压力。
华丽灯光秀、酷炫智能体验、扎堆混动新车,这些在聚光灯下风风火火。
但展台另一侧,业界的焦虑和疑虑也同样浓烈:会不会再卷几年大家都扛不住?
用户到底在乎啥,品牌还扛得起多久的价格战?国产能否守住创新的底线?
这些问题,没有一辆新车能给出标准答案,也轮不到营销词儿来敷衍。
说到底,是技术真靠谱还是花招耍得妙,谁是主流、谁是路人、谁能笑到最后,都还悬着呢。
你看,这届成都车展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展会,更像一场行业大考,谁成绩单写得漂亮,谁才有未来。
有些新东西看着炫酷,可能只是短跑选手,有些踏实低调的家伙反倒能杀出重围。
观众们在灯光下高呼、在座舱里自拍,而我更愿意带你们拨开表象看清核心。
现在问题留给你们:如果智能、混动、外观、价格只能选四样里一项作为购车唯一标准,你会选哪个?
留言区见,咱们车圈继续battle。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