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咱们今天聊聊广汽这个老牌车企。 说起来,广汽最近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和华为乾崑联手打造“启境”品牌。 翻翻广汽的履历,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85年的广汽标致开始,到后来的本田、丰田、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讴歌,再到如今的华为,广汽的合资伙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有人开玩笑说,广汽领导最忙的事就是和不同合作伙伴拍照留念。 但在这热闹背后,一个问题渐渐浮现:广汽什么时候才能不靠别人,自己真正站稳呢?
记得去年我在广州车展和几位车主聊天,一位开了十年广本田的老车主说:“广汽的车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自己的魂。 ”这话让我思考良久。 确实,翻开广汽的成绩单,自主品牌的表现与合资板块形成鲜明对比。 去年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合计销量约占集团总销量的39%,而这个数字在东风是55%,长安和上汽的自主品牌销量占比更高。 更让人担心的是,今年上半年广汽预计净亏损18.2亿到26亿元,这可是上市13年来头一遭中期亏损。
广汽的合资情结仿佛刻在基因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汽就开始了合资之路,是全国第三家合资造车企业。 1991年,广州标致市场份额高达16%,与上海大众平分秋色。 但好景不长,当上海大众埋头搞零部件国产化时,广州标致却满足于现状,结果在国产化政策出台后迅速跌落神坛,最终成为国内第一家彻底退市的合资品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年7月,广汽菲克也宣告破产,而此前广汽三菱也以1元转让股份的方式草草收场。
我在想,广汽是不是把这种合资模式当成了一把万能钥匙? 就连发展自主业务时,他们也习惯性地寻找合作伙伴。 2010年与吉奥汽车合资,2017年牵手蔚来,后来引入珠江创投,成立“合创”品牌。 甚至连商用车领域,广汽也选择了与日野合资。 这种“谁来都欢迎”的态度,让广汽在国企中显得与众不同。
不过话说回来,合资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过度依赖。 曾经,合资板块为广汽贡献了85%的利润,如今这个比例已跌破40%。 与此同时,广汽自主品牌的成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国有车企。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广汽似乎还没完全准备好。
车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讨论广汽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而不是传祺或埃安? 这种品牌认知的差异,恰恰说明了广汽自主板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汽老董事长曾庆洪说过,要“拿来主义”和“自力更生”两手抓。 但现实是,“拿来主义”用得太过顺手,“自力更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与华为的新合作无疑是一次新尝试,但这是否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依赖呢?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我试驾过广汽埃安的一些车型,说实话,产品力不错,但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方面与头部品牌仍有差距。 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传祺品牌始终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 这些都是广汽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看着广汽一路走来,我倒真心希望这个老牌车企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毕竟,在当下这个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时代,没有一个车迷愿意看到有实力的车企掉队。 广汽有完善的制造体系、丰富的经验和资源,缺的或许就是那股“靠自己”的狠劲和决心。
车友们,你们觉得广汽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自立? 你看好广汽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