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欧洲那帮车企的动作比平时快得离谱?上周我刷到一个新闻,说安世中国区宣布独立后,一周之内,欧洲竟有12家车企直接飞中国签约买芯片,现场签字,用人民币结算。那一刻我真愣住,这不是一般的“抢货”,这是怕断供怕到骨子里去了。

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有驾

其实这事儿得从10月26号说起。那天,荷兰安世突然宣布断供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说白了,就是掐原料。东莞工厂可是安世全球七成封装测试产能的核心地,晶圆一断,马上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要停产。荷兰总部这招是想卡住中国安世的脖子,但他们大概没想到,欧洲那边的客户更慌。

我查了下公开资料,欧洲现在每年新能源车的产量接近400万辆(数据来自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而安世的功率半导体在车用芯片里市占率全球第三。换句话说,车企少了它的芯片,几乎得全线减产。结果你看,这些企业急得集体跑来中国签约,绕过荷兰总部自己跟中国安世谈,连结算都用人民币。

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有驾

这已经不只是商业行为的问题了,是谁控制供应链的问题。荷兰总部以为断供能让中国工厂瘫痪,结果反而逼得欧洲客户倒向中国。你说这是不是自己挖坑。

东莞工厂现在确实困难,库存撑一阵子没问题,但长远得有新来源。于是,中国安世立刻和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签了长期供货协议。据中芯国际2024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他们的8英寸、12英寸晶圆月产能已超过85万片,车规级芯片在其中占比逐步上升。再加上闻泰科技在上海临港投资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这几条线合起来,基本能补上东莞那部分的原料缺口。

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有驾

换句话说,短期疼一阵,但不会死。

有意思的是,荷兰安世这一手“断供”,反而让欧洲车企看清了一个现实:供应安全,不一定在欧洲。根据路透社10月27日报道,几家签约的车企代表甚至当场表示愿意协助中国安世建立新的供货链,只求芯片不断。想想以前他们多高傲,非要强调欧洲标准,现在为了供货,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柔软。

你仔细想,这事背后其实是权力平衡的变化。过去欧洲企业在技术上占主动,中国厂商在产业链里偏下游。可现在中国的晶圆、封测、材料体系都能自成一体,甚至开始反向牵动上游决策。安世中国区敢宣布独立,就是因为背后有这个底气。

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有驾

这场博弈还没完。荷兰总部的算盘很清楚,断供能压中国厂一阵,但一旦本地供应稳定,他们手里那点“控制权”就彻底失去了。欧洲客户已经尝到风险的滋味,下次签长期订单,可能根本不会再经过荷兰总部。

我倒觉得,这次事件比很多人想的意义更大。它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内斗,而是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一次权力转向。过去谁掌握技术谁说了算,现在变成谁能稳定供货谁有话语权。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下轮到欧洲企业“求稳”了。以前谈供应,讲的是技术壁垒;现在谈供应,讲的是政治风险。断供那天,他们也许以为能让中国工厂低头。可现在一周过去,12家欧洲车企全来中国签约,这画面多少有点讽刺。

安世斗争进入白热化,一周内欧洲12家车企飞中国与中国安世签约购买芯片,10月26号荷兰总部正式断供中国厂晶圆-有驾

这事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市场是最诚实的。你可以断一次供,但你不能断人家生意。晶圆这东西不是手机配件,没得替。欧洲车厂谁也不敢赌生产线。

我在想,如果下个月中芯和华虹的晶圆开始批量进厂,东莞那边产能恢复七八成,荷兰总部还能拿什么去谈条件?也许到那时候,他们才发现,真正被“断供”的,可能是他们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