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车站搞了个大新闻,说他们整了个网约车排队叫号系统,用一块大屏幕解决了宇宙终极难题之“我在哪,车在哪,我是谁”。
讲真,这事儿本身,就是对过去十年互联网出行便利性的最大嘲讽。一个本该用技术解决的问题,最后居然要靠一块挂在墙上的“电子公告栏”来兜底,这操作,属于是典型的用魔法打败魔法,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这块屏幕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它无声地宣告:之前所有的技术路径,在火车站那种混乱到极致的现实场景面前,都崩了。什么精准定位,什么实时地图,在一个信号不好、人流堪比丧尸围城、方向感等于玄学的水泥盒子里,都成了笑话。这就像你给一个修仙者讲科学,他只会问你,你的科学,能挡得住飞剑吗?
过去在火车站B2停车场找网约车是什么体验?那不是找车,那是历劫。我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你刚下高铁,拖着行李,像个游魂一样在地下二层徘徊。手机上的地图在漂移,司机比你还懵,电话里俩人吼了半天,最后发现一个在南天门,一个在北冰洋。那场景,堪比大型密室逃脱,主题就是“我是如何把自己搞丢的”。每一辆闪着双闪的白色卡罗拉,都像是薛定谔的猫,在你打开车门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坐的是不是你的司机。
司机也惨。他们就像是黑暗森林里的猎人,每个订单都是一个未知的坐标,接到你,是运气;接不到你,是宿命。大家都在这个巨大的水泥盒子里互相折磨,主打一个情绪价值的互相消耗。
现在好了,不装了,摊牌了。上海站直接放弃治疗,返璞归真了。他们搞了块大屏幕,上面滚动播放车牌号,旁边配个大喇叭,用最原始的物理方法解决问题。“沪Axxxxx的师傅已经进场了,请乘客准备上车!”。这套操作,上一次见到还是在银行排队办业务,或者是KTV里喊人唱歌。典中典。
但你别说,这招真就管用。因为它承认了一个基本事实:再牛逼的算法,也干不过一个懵圈的老大爷。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L5,而是中国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出行平台的终极难题不是调度效率,而是如何让一个刚坐了8小时火车、脑子已经成酱糊的旅客,在3分钟内找到他的车。任何试图教育用户的行为都是愚蠢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答案直接糊在他脸上。
所以你看,这块屏幕亮起来,直接把匹配效率提升70%。这70%是怎么来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放弃了对技术的幻想。它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信息,只是把已经存在的信息“加大加大再加大”,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强行灌输给你。但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个便民设施说得这么阴暗,好像有点不厚道。但讲真,这事儿就是这么个糙理。这背后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逻辑。当所有平台都在卷算法、卷补贴的时候,场地方直接把桌子掀了,说你们都别玩了,在我这,我说了算。我用最土的办法,建立最稳的秩序。这不叫技术创新,这叫规则重塑。如果说之前各家平台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上海站现在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说真的,这一切的焦虑,都不如在火车上吃一碗泡面来得实在。那种工业香精的味道,才是旅途的精髓。
他们还说,未来要和各大平台打通数据。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以后这个水泥盒子的规矩,要由我来定。你们这些平台,要么接入我的系统,要么就在外面继续玩你们那个找不到人的游戏。这就叫终极的平台。滴滴是平台,高德是平台,但一个交通枢纽,本身才是平台中的平台。这就好比道诡异仙里,你修了半天,最后发现你练的功法本身就是个坑。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别再吹什么智慧出行、智能交通了。就这点破事儿,折腾了这么多年!真正的智慧,就是承认人的局限性,承认场景的复杂性。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不是造一艘更快的船,而是直接把河填了。
上海站这块屏幕,就是填河的铲子。它不性感,不科幻,甚至有点复古。但它解决了问题。它就像一个金钟罩铁布衫,把所有花里胡哨的技术隔绝在外,用最纯粹的物理规则告诉你:你的车,就在那。
当然,这套系统也不是万能的。等到节假日,人流是现在的五倍,当屏幕上的车牌号滚动得比股票还快,当大喇叭里的声音变成电子噪音,那时候,才是对这套“古典主义”解决方案的真正考验。
但至少现在,它看起来还挺好用。这是一种妥协的智慧,一种看透了人性之后,选择用最笨的方法解决最难问题的顿悟。
至于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我觉得不是屏幕,也不是什么打通数据。而是强制所有网约车都涂成死亡芭比粉,车顶再装个旋转七彩霓虹灯。这样,别说在B2了,你在外滩都能一眼看到你的车。你看,解决问题,有时候真的不需要那么复杂。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