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装车成功,车企扎堆发声,消费者观望买车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还没等你搞明白眼下买新能源汽车到底值不值,手机里就蹦出来一条炸裂新闻:“国产固态电池装车成功、充电10分钟续航1500公里!”

脑海里那句“遥遥领先”像金曲循环,嗡嗡响。

可你一合计,这才几年?自己才刚纠结完买不买,怎么就要进入“下一个时代”了?

新闻爆出来的就是国轩高科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科技感。

他们家说自己的准固态电池已在路测上能跑超1000公里,今年就有量产车交付,有点像高考成绩刚一公布,就有人把分数贴出来似的,领先一步,气场先占。

再一看,广汽、奇瑞、比亚迪这些牌子也陆续在技术突破上发声,说2026-2027年都要推出自家的固态电池车。

这架势,像是朋友圈里互相晒娃过年比高的既视感。

固态电池装车成功,车企扎堆发声,消费者观望买车-有驾

不仅如此,证券圈的专家也跟着来加码。

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曾韬判断,再过3-5年,我们就能在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这条路上大大方方秀一把“抢进度”,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别人还在看说明书,我们已经装上车跑起来了”。

不过人家分析师说话挺严谨,那也是要看“产业化”发展——一听这词,就觉得离家门口小区楼下都能充电还隔着几层门槛。

但问题来了,你听这些车企和专家宣发,感觉我们的技术快要天花板了,直接复制粘贴到生活里似的。

但咱们这些车主(不管是观望的还是已经开着新能源嗖嗖跑的)心里其实有小九九——新技术突破的痛苦,老技术被淘汰的焦虑,说白了就是谁都不想当最后一个“韭菜”。

张女士在新闻采访里吐槽,“只剩100公里续航我就开始慌,夏天开空调电蹭蹭掉,那种焦虑根本不是蔚蓝天空下的小确幸,而是红色电池警告。”

说实话,液态锂电池一直被诟病续航弱鸡,理论上的能量密度也就180-220Wh/kg,最多撑个700公里已经算是极品。

你要真跑远路,线路规划和城市间的“充电站地图”简直跟做数学题似的。

反观固态电池,技术说明上直接把能量密度拉到500Wh/kg,续航标注1500公里,听起来跟科幻小说差不多。

更牛的是还有“充电10分钟就能跑满”,这速度估计顶得上一顿饭的工夫。

而许多车主细算下来,每年电池容量还要递减,安全问题也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刀。

液态电池有炸,有泄漏,有烧。

固态电池据说终身不燃,万充不衰,像极了老年健步鞋的广告。

可现实一刀切得很直接。

《中国汽车报》说,目前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本来就不高,新技术出来,老旧款就是电子产品升级瞬间掉价的那种心酸:买的时候一身荣耀,用两年二手市场连你车贷款利息都没剩下。

更别说像张女士这种心态,“要不,我还是暂时不买了。”

一票停购观望大军就这么成了新技术的“副产物”。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个怪圈?

固态电池装车成功,车企扎堆发声,消费者观望买车-有驾

科技迭代越快,大家越焦虑,买还是不买像是一出拉锯战——确实如此。

但再往深处扒拉一下,其实车企的算盘未必是和你抢最后一公里的燃油称王宝座。

他们现在真正拼的,是谁能早一步拿下固态电池这张王牌。

这事儿说白了像NBA抢状元签,谁先拿到手,后面几十年的利润和市场位置都能提前锁死。

但车主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行体验和钱包。

车企们却在技术高地上铺路,靠研发赌未来。

你问他们现在销量怎么样,他们估计也只是摇摇头,嘴里念叨着研发投入和制造工艺提升的那一串专业名词。

其实很多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半成品”状态,但行业魄力就是把这些还在科学家小黑板上画圈圈的东西搬到舞台正中,逐步落地,未来确实有希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再举个其他领域的例子。

你以为这波技术革命只有电池圈吗?

人家生物健康领域也是暗流涌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曾研发出那种能承受两万次弯折,能量密度高达86%的特殊柔性电池,说出来估计看科技展的都要鼓掌。

再看“抑-高-油”这门科技,说白了,就是针对“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自主研发,曾经压根离不开进口,专利和配方成本极高。

固态电池装车成功,车企扎堆发声,消费者观望买车-有驾

现在研究成果已经变成自主供应,板块如京J/东D平台的热度甚至超过美日同类产品。

据说中国Poema科学家团队领头干这事儿,成果用起来身心反馈都不错,职场大肚家族和中老年纷纷表示“身体变轻松”、“皮肤细腻了一圈”。

关键价格只要外国货的十分之一,这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这也说明,有些高技术,一旦点满了民族自信技能树,生活实惠才是主旋律。

不过,想象一下——如果固态电池真能批量装车,大街小巷满眼都是充电15分钟、跑一千公里的新车,是不是你家那款用了两年还在贷款期的小电车一下成了“老古董”?

现实可没有那么快递服务般升级。

别忘了固态电池的真正痛点还卡在成本上。

现在数据摆出来,固态电池的电芯成本一度达到5元/Wh,对比液态锂电池的1元/Wh,直接翻了至少三倍。

这样搭载固态电池的车,标价没准也要比普版高出一大截,能否走量是大问题。

实话说,买一辆“未来科技”车,前提是你钱包鼓得像年夜饭的红烧肉。

就连技术层面也没那么一帆风顺。

比如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这些专家嘴里的高难词,短期内还难以攻关到惊喜地步,距离大规模商用,锅还没端上桌。

更有配套问题,比如固态电池的充电桩要不要全新建造或整体升级?相关方案谁给出?

官方到目前为止都还没话事。

说穿了,如果你不是铁粉,不急于成为小区里第一个“固态电池车主”,其实用不着太纠结现有车型会不会迅速过时。

业内看法也挺统一,固态电池全面普及是慢跑不是百米冲刺,大部分消费者用着现款电车,顶多就是早晚换新,而不会一下背包走人。

至于那些眼馋新技术的车友,可以等产品成熟、性价比到位时,再一脚油门冲进去,谁也不是非得抢头豆腐。

行业建议思路清晰:暂缓购车预算,静观其变没坏处。

回头看这次“遥遥领先”的新闻风波,说白了,它是国产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高调奏鸣,也是新能源领域的大规模造势。

但科技是靠一步步成长的,没哪个新品能像手机系统更新那样一夜之间全部推送。

只有研发和应用持续交错,技术和用户需求来回拉锯,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固态电池装车成功,车企扎堆发声,消费者观望买车-有驾

对于那些关心自己的车辆保值率,犹豫要不要升级成“固态一族”的车迷来说,不妨拿出点耐心——这场革命,高科技是一种必然,可普通人的生活需要实惠,需要等到真正的“用得起”那天。

热血很重要,但理性更得跟上。

再看整个市场,眼下的新能源车既不是末路,也没到黄金山顶。

技术变革不会等人,但我们可以选择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话说回来,你自己怎么看固态电池这波升级潮?

会不会等新技术真正落地再出手?

留言区一块聊聊——你觉得“遥遥领先”离你还有多远?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