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

2025年刚过三个月,德国斯图加特的博世工厂门口堆满了拿着标语的工人。这家德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突然宣布未来五年打算裁掉1.3万个职位。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经济部长妮可·霍夫迈斯特-克劳特表示,这就像是“最后的一声警钟,狠狠敲击着德国的工业核心”。老实说,这警钟可不是空饷的,背后藏着德国汽车行业一连串的难题。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工人们握着标语牌,上面写着“保住我们的饭碗”,但他们心里明白啊,其实威胁岗位的不仅仅是博世一家公司做出的调整,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关税压力。

就在博世宣布裁员的那一周,特朗普政府刚刚表态要对进口重型卡车征收关税。

美国商会之前统计过,德国是美国进口重型卡车的第五大来源地,这一政策一公布,戴姆勒卡车和大众旗下的Traton公司股价当天就跌了不少。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对钢铁和铝制品的高关税还没撤掉,德国汽车零部件的价格本来就贵,这下又添了一份压力。

德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赵永升教授提到,德国经济还没完全摆脱危机,想彻底走出困境,可能得等到2026年以后。光看汽车行业的情况,这话倒也挺对的。关税虽然是个外部难题,可内部的“转型关卡”更让德国车企头疼。

这些年,他们在电池技术上投入了好几百亿欧元,原本想着靠电动化来稳住市场,可后来发现,电动化的发展速度比预期的慢得多。

之前,大众在德国建了两座电动车厂,可销量一直不理想,最终只得先把工厂暂时关掉。除此之外,他们还宣布要在德国进行大规模的重组计划,到2030年前预计裁员3.5万人。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保时捷干脆利索,直接宣布退出电动车领域,今年已经是第四次发出盈利预警了。

奥迪也难免遇到麻烦,豪华电动车销量不理想,只好裁掉几千个岗位。

就连美国的福特,也打算在德国科隆的电动车工厂裁掉1000个岗位。欧洲市场那边需求摆着呢,不裁员似乎也没啥别的路可走,岗位的减少已经变成德国汽车行业的常态了。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算过,过去两年里行业已经裁掉了5.5万个岗位,现在整个行业也就70多万人在做这行,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30年,估计还得少好几万。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说实话,德国制造业的工人工资本来就比邻近的斯洛伐克、捷克要高不少,再加上电动车普及后,不需要那么多传统工人,所以企业要么裁员,要么把工厂搬到成本低的地方,真是两难啊。

德国工业研究与创新研究院的院长弗拉茨舍尔提到,博世裁员算是个开头,接下来几年还会出现更多裁员和企业倒闭的情况呢。

这话听着挺扎心,但仔细看看目前的处境,也好像没啥反驳的余地。面对这大危机,默茨政府倒是没放松,忙着应对呢。

他们拿出了1000亿欧元的“德国制造”投资大招,主要用在电池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头,还打算让车企接国防订单来保就业,比如大众的商用车部门就跟莱茵金属合伙干军用卡车。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问题来了,这笔投资计划里的钱到现在也没怎么用上,国防订单还得等北约审批啥的,至少得一年半载,那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史世伟研究员说,德国许多基础设施需要新修,比如学校、桥梁啥的,要是真能落实,确实能带动经济,但对GDP的影响,大概也得等到2026年左右才能见到成效。

车企也不愿意一直等着不动,纷纷开始寻觅新的突破口。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固态电池上,大众表示到2026年就能实现量产,续航还能达到1000公里;宝马也跟宁德时代合作,一起搞研发。在智能化方面,博世和英伟达联手打造自动驾驶平台,目标是在2027年正式投用。

他们还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国市场,大众在合肥成立了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奔驰跟比亚迪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共享电池技术。

看得出,他们打算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也希望在市场上开辟新天地。这招到底能不能成功,谁也说不准,但起码比坐以待毙强不少。

博世的裁员警示,其实并不意味着德国汽车行业的结束,而更像是他们迎来新转变的开始。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德国汽车行业的基础还在,毕竟多年来一直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但要渡过关税、转型和就业这三大难关,可没那么简单。

要是在2026年前还没找到行得通的办法,恐怕真得失去全球领头羊的地位了。

默茨倡百万亿救市计划,大企业裁员暴显隐忧,德国汽车行业谋革新-有驾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主席施尼策提到,这实际上是“结构性转型深入到制造业的关键环节”。简单说,这场变革既带来挑战,也是重新起步的好时机,关键看德国汽车行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