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官方发布这种“雨天路滑,注意安全”的温馨提示,我就感觉特别魔幻。就好像一个修仙门派的山门长老,对着一群刚练气入门、心比天高、马上要去闯荡江湖的弟子,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外面人心险恶,记得多穿衣服。”
你猜弟子们听进去了吗?
听进去了,但没完全听进去。左耳朵进,右耳朵冒烟,心里想的是屠龙宝刀,御剑飞行,邂逅仙子。
鄂尔多斯交警发的这个东西,就是典型的长老心态。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对,都科学,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降低车速,加大车距,正确用灯,简直就是驾驶界的《道德经》,你挑不出一点毛病。
但问题是,那个堵在高速上,膀胱容量告急,家里孩子哭着要妈妈,老板微信催着要方案的“方向盘后面的那个碳基生物”,他脑子里想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速度与激情》。
他满脑子都是怎么从这个车缝里钻过去,怎么在下一个绿灯前闪电战一样冲过去。雨?什么雨?只要我开得够快,雨就追不上我。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属于现代都市人的、关于“效率”的原始宗教。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信息差问题。交警的提醒,谁都看得到。这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关乎“世界观”的问题。
【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开始启动了。
你看,所有车企都在吹他们的ESP多么牛逼,车身稳定系统多么智能,什么麋鹿测试成绩傲视群雄。他们用各种PPT和发布会,给你构建了一个“科技保平安”的幻象。仿佛你买了他们的车,就等于给自己套上了一层金钟罩铁布衫,从此风雨无阻,水火不侵。
然后一场大雨下来,大家全傻了。
所有的“智能”在物理规律面前,都显得特别不智能。水膜一旦形成,你轮胎再贵,抓地力也得打骨折。你的百公里加速是三秒,但你的百公里刹停距离可能要奔着一个足球场去了。这时候,车企吹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像是给一个准备跳伞的人发了一本《游泳入门指南》,有用,但不多。
这时候,真正决定你命运的,不是你的车有多“智能”,而是你前面那辆车的司机,他的精神状态到底稳不稳定。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在现实道路上的投影。你以为你在跟车,不,你在进行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黑暗森林猜疑链。你不知道前面那哥们儿是不是刚跟老婆吵完架,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用中控大屏看《甄嬛传》看得正上头。你所有的安全驾驶行为,都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假设上:别人也跟你一样在安全驾驶。
但凡有一个人“不装了,摊牌了”,直接一脚急刹,或者一把方向,那整条路上的秩序就瞬间崩塌。最好的防守是什么?不是加大车距。最好的防守是直接不上路。
如果说之前车企是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一场暴雨,就是把所有人都拉回了最原始的角斗场。大家比的不是谁的沙发软,而是谁的轮胎新,谁的刹车好,以及最重要的,谁的脑子更清醒。要么成仙(安全到家),要么成盒(字面意思)。
再说说【反技术崇拜与民粹解构】。
我一直觉得,自动驾驶这个东西,它的终极考验场景,根本不是什么加州阳光明媚的高速公路。它的炼狱模式,应该是中国三线城市的雨夜,混合着外卖小哥的电瓶车、不打灯的老头乐、还有突然从路边冲出来捡瓶子的狗。
只要一个骑着电瓶车的大爷,穿着反光的雨衣,在你的激光雷达面前蛇皮走位,做出一个薛定谔的左转,任何一个号称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CPU都得干烧了。它的代码里写满了逻辑和规则,但大爷的行为艺术里,只有随心所欲。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交警说的“行人、非机动车需注意”,这话说给谁听呢?说给行人和非机动车主听?别逗了。这话真正的听众,是那些开着“铁盒子”的人。它是在告诉你,你的敌人,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是游走在物理规律和交通法规边缘的“道诡异仙”。你的所有科技,在他们面前,都可能变成一堆笑话。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把交警叔叔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了,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得承认【品牌玄学与用户信仰】的存在。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几年特斯拉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暴雨天,打开特斯拉那个极简到连个实体雨刮器按键都没有的中控,试图在屏幕上点那个比鼻孔大不了多少的雨刮器图标,那一瞬间,你的心态是会爆炸的。你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科技,怀疑马斯克是不是外星派来的卧底,专门为了折磨地球人。
但神奇的是什么?神奇的是,即便如此,下次有人问我,我还是会说,特斯拉的电控和驾驶体验,真香。
这就是信仰。你爱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会原谅它的所有反人类设计。就像你爱上一个人,你连他抠脚的样子都觉得帅得一批。奔驰漏油了,粉丝说这才是“德味儿”;苹果信号差,果粉说那是为了让你“远离尘嚣”。
所以,雨天开不开远光灯,跟这个司机开的是什么车,关系不大。但是,一个开着某些“信仰”品牌的人,他更有可能相信自己的车灯能“照亮一切”,自己的车技“凌驾众生”。这种自信,有时候比湿滑的路面更可怕。妈的,最烦的就是那种开远光灯的!在雨夜里,对面一个远光灯照过来,感觉就像是三体人对着你发射了一个智子,你瞬间就瞎了,世界不存在了。
所以你看,交警叔叔的几百字提醒,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荒诞又真实的世界。
他们说的“降低车速”,其实是在对抗人类“花钱买了就要用”的消费主义本能。
他们说的“加大车距”,其实是在呼吁在黑暗森林里建立一种脆弱的“信任”。
他们说的“正确用灯”,其实是在祈祷大家能暂时放下“我是世界中心”的幻觉。
他们说的“行人注意”,其实是在警告司机们,这个世界充满了“BUG”,而且这些“BUG”不会被修复。
说句题外话,下雨天点外卖的那个包装,都带着一股子潮湿的英雄气概。
最终,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在绝对的物理规律面前,在混乱的人性博弈面前,所有关于汽车的营销、科技、品牌故事,都像是一种压缩毛巾,看起来很饱满,一泡水就泄了气。
交警的提醒,不是写给那些“觉得自己行”的人看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看。这篇东西,是写给我们这种“怂人”看的。是我们这种,看到天阴了就开始焦虑,出门前要查三个天气APP,开车比驾校教练还小心翼翼的中年人。
我们才是这篇文章的精准用户。我们看到“降低车速”,会立刻把脚从油门上挪开。我们看到“加大车距”,会恨不得跟前车隔开一个星系的距离。
因为我们真的怕。这种怕,比任何智能辅助系统都管用。
所以,雨天出行的终极安全法则是什么?不是你的车有多好,不是你的技术有多牛,而是你从内心深处,对这个草台班子一样的世界,抱有一丝最起码的敬畏。
能过,就是能过。平安到家,就是唯一的KPI。
至于那些觉得雨天飙车很帅的少年,太阳都会因为他们的操作一个趔趄。我们只能默默祝福他们,轮胎的排水槽,够深,够宽,加大,加大,再加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