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背轮胎飞赴意大利找宝马维权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购买了一辆宝马摩托车,结果只行驶了800公里,轮胎就出现了严重的磨损,找到4S店商讨没有结果,男子干脆办了签证,背着半条轮胎飞到意大利米兰摩托车展,找到宝马总部维权去了。

信源:【#车主背轮胎飞赴意大利找宝马维权#】——燕赵都市报

花30万买辆崭新的宝马摩托,本该是享受驰骋的快意,谁知仅仅骑了800公里,车主就不得不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割下半条磨损异常的轮胎,塞进行李箱,飞越重洋,冲向意大利米兰国际摩托车展的宝马展台。这不是虚构的剧本,而是广东一位资深摩旅爱好者的真实维权之路。

事情的起因再普通不过。新车到手,车主满怀期待骑行不久,却震惊地发现后轮胎中央区域竟已磨平,而两侧边缘的胎毛却还清晰可见。凭借多年的骑行经验,他立刻断定:这绝非正常磨损!然而,当他带着疑虑找到购车的4S店时,得到的回应却冰冷生硬:“轮胎属易损件,不在保修范围内,需自费更换。”即便他明确提出希望进行专业检测的请求,也被售后人员口头应付过去,后续再无音讯。

面对这般推诿,很多人或许就此放弃。但他没有。在国内维权无门的困境下,他采取了更为主动的行动:自己动手将问题轮胎锯开,试图寻找专业检测机构鉴定。然而,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多家检测机构或明言“不接受个人送检”,或隐晦地表示忌惮于宝马这样的大品牌背景,无人敢接这烫手山芋。

更具戏剧性的是,这位车主在多方查阅资料后发现了一个让他愤懑不已的细节:同款宝马摩托在欧洲市场配备的是知名品牌米其林轮胎,而销往国内的同型号车辆,使用的却是曾被曝光存在质量问题并在海外召回过的一款象牌轮胎。这种赤裸裸的“内外有别”,如同一根刺,深深扎进他心里。

在国内寻求消协帮助,流程兜兜转转总是回到起点;尝试直接与厂家沟通,收到的永远是标准化、程式化的官方答复。推诿和敷衍,似乎成了面对消费者合理诉求时的标准操作。

当几乎所有正规维权渠道都被堵死,车主做出了一个堪称壮举的抉择:带上那半条作为核心证据的轮胎,踏上了飞往米兰的航班。展会现场,他将这半条磨损异常的轮胎直接摆在了宝马的展台上,瞬间成为了全场焦点。面对实物证据和围观人群,宝马工作人员检查后也不得不承认:“800公里出现这样的磨损,确实不正常。”然而,话锋一转,责任又被巧妙地推给了轮胎供应商象牌。

当他转向象牌展台寻求解释时,对方则坚称一切生产过程均严格遵循宝马的标准和规格,责任认定再次陷入僵局。两大巨头之间互相推诿,消费者在中间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

但这一次,事情并未止步于展台前的争执。这位车主全程记录了这段堪称魔幻的跨国维权经历,并将视频发布到网络。数以万计的网友被吸引、被震动。有人惊叹于他的勇气和执着,也有人计算着昂贵的跨国机票是否得不偿失,但更多的是共鸣与愤怒——众多网友留言表示,类似的品牌傲慢、售后推诿、内外标准差异问题,并非个例,“感同身受”成了最常见的评论。

强大的网络舆论产生了直接压力。很快,宝马中国主动联系了这位车主。这一次,态度截然不同:不仅承诺报销他此前产生的所有维权相关费用,更指派专人上门,免费为其车辆更换了一套米其林轮胎。

个案看似圆满解决,但事件引发的深层拷问却远未消散:为何在中国市场,知名品牌更容易以“易损件”为由搪塞消费者?为何面对清晰的质量缺陷,企业的第一反应常是逃避责任?为何在海外已被证实存在问题并被召回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却能“安然无恙”?那位车主割下的半条轮胎,映照出的不仅是轮胎的磨损,更是某些领域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缺失。

这件看似荒诞的跨国维权个案,其意义远超一条轮胎的价值。它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提醒我们:并非每个遭遇不公的消费者都有能力和条件飞赴海外维权,但每一次不妥协的追问,每一次勇敢的发声,都在无形中推动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今天的消费者,权利意识日益觉醒,也越来越不易被简单的“敷衍”所糊弄。从默默忍受,到积极争取;从私下抱怨,到公开关注,这场跨国维权之旅,不仅是为个人讨还公道,更是向所有跨国品牌发出强烈信号:中国市场值得最平等的对待,尊重与公平,应是对每一位消费者的基本承诺。

这条跨国维权路,荒诞又沉重。它撕开了某些品牌“内外有别”的遮羞布,更映照出个体维权的艰难。消费者以决绝姿态换来个案解决,但消除系统性不公仍需制度发力与企业自觉。每一次不妥协的发声,都是在为公平的市场天平增添砝码。尊重消费者,公正无差别,应成市场铁律。

车主背轮胎飞赴意大利找宝马维权-有驾
车主背轮胎飞赴意大利找宝马维权-有驾
车主背轮胎飞赴意大利找宝马维权-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