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门半掩着,高畅站在哪吒4S店门口,鞋底踩着一摊落叶。哪吒标志还挂在墙上,但前台早已经人去楼空,只有工位上的螺丝刀无声地指向地面,像是在无声控诉些什么。高畅来维护电池,却被告知“原厂配件断供,第三方也修不起,一次报价4000元”。他抬头望了望那个“终身质保”字样——曾经看着可靠,如今已是一纸废话。
他并不孤独——46万哪吒车主,几乎一夜之间,共同经历了售后渠道消失、维修无门、车机系统断网的困局。山东的孙先生,用13万换来了一台“不知怎么处置”的“烂尾车”,二手平台只敢标价4万。他和很多车主一样,曾在购车群里以“哪吒车主”自居,如今,满屏都在分享经验:“你咋还开那玩意?” “是不是等着退役?” “保险涨四成,买不起,车报废了活该?”
现场真实得有些黑色,烂尾标签像是自带讽刺滤镜,铺满了每一个社群。这不只是企业破产的一个市场缩影,更像是一次社会实验:谁该为这些家庭一夜之间的尴尬埋单?
一辆车从购入到开上路,不只是产品,更是一份系统性承诺。车企做出“终身服务”的兑付承诺,看上去像是对用户的体贴,实际上更像是一场赌博——赌市场无风无浪、企业能持续兜底,赌消费者永远不会用上那些“万一”。可谁能想到,四十几万家庭一天之间就上了“烂尾”标签,保障变成了笑话,车主被困在了自己的选择里,连解锁都成了“入侵”操作,爬后备箱,技术变成了智力游戏。
从旁观者角度讲,企业破产本就是市场常态,但这场“常态”的代价过于昂贵。说到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冲高销量、拼价格”时,把风险往后推,把风险留给用户。在哪里输了钱就从哪里省,多关几家4S店、断几批配件,反正“用户多买几次保险就好了”。
但近半百万人出行刚需就这么被切断了,终身质保成了无用合同,车机系统逼人断网,保险公司一边涨价一边拒保。这不是某个个体“买车眼瞎”的问题,是制度设计本身对消费者权益缺乏兜底的一场群体实验。
所以,有人说“谁叫你图便宜买哪吒”,这种说法其实很偷懒。普通用户本就缺乏专业信息,哪吒曾在新能源销量榜刷榜,头顶新势力光环。再者,谁能预知一家企业从万辆销量到百余辆只需要短短几个月?这不是决策失误,是信息不对称。把锅全甩给消费者,不仅是荒唐,也让“谁该负责”这个问题太容易被糊弄过去。
技术可以破解,社群也能自救,但那些拆件、众筹、破解系统的努力,只是补漏而已。江苏车主现在都靠“法务群”“配件众筹群”活着,现实的冷峻在于,比起法律条文,大家更相信群里的拆车师傅。说到底,自治强是好事,但太强就说明制度漏洞大得离谱。
新能源车,本质上是“智能+硬件”,但后半段远比前半段重要。硬件值钱,服务才是稀缺品。车机断网以后,连远程解锁都成了奢侈品,这才是真正的尴尬。终身质保承诺是噱头,实际执行全靠“企业能否活着”。谁想过,行业狂飙突进时,有一天品牌会像股票一样一夜退市?没人会买保险时问“配件能不能撑十年”,毕竟合同法的字都太小,一般人眼神不够好。
管理层知情但不及时披露风险,这才是最危险的部分。不出事一切都好,出了事就等看谁接盘。配件必须保障十年供应?那得看谁愿意供应——政策没罚则,企业跑路谁去追责?保险公司顺势就把保费一抬、理赔一砍,活脱脱一场“三无”大戏。
河北的王敏说,“技术问题不可怕,社会评价更糟心”,这句老实话其实戳穿了行业的裸奔现实。车企倒闭不仅带来维修难题,更把消费品变成了社交负资产。“烂尾车”的标签,比一次断网更辣手。有些二手车商直接挂“工业垃圾”标签,甚至业界也觉得这很合理——谁让你买孤品?
其实,谁都不希望成为制度漏洞的替罪羊。行业洗牌太激烈,普通人本就没有高风险偏好,只是被动地卷进了资本游戏。市场本来是淘汰机制,问题是不能用普通家庭的血汗资产去买一次抽象教训。哪吒车主们的残值缩水案例,说明新能源车贬值比油车更猛,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性失误——品牌退出,服务不能随之断档,行业协会别死盯着竞争,还得想办法给被套牢的人留条生路。
当然,制度要补也不是那么容易。什么“售后基金”“通用配件”、公平转接,这些都要靠制度撑起来。浙江部分车主申报债权、集体维权,活脱脱成了小型社团,这样的自救法治和金融创新一样,都说明现实的荒唐靠民间智慧去堵。
职业视角下,新能源车“爆雷”其实不算少见,从头部新势力到末尾品牌,每家都在“赌明天”。只是每一次倒闭,都多一批陌生人变成了“自来水”,自动为企业“试错”——却没人给他们买单。这个套路久了,消费者早晚会用脚投票,行业也就走到了下一个周期的边界。
最后,再来点冷幽默。每当你以为终身质保是福利,其实你只是在赌车企不会比你先下线。车联网断网的唯一好处是,再也收不到APP推送的“服务升级”了。保险涨价后,终于能理解为啥有些老车主早早把车“卖给了时间”。
不过,归根结底,“一辆车,是谁的责任?”市场、企业、监管、社群,每个角色都各有推诿空间。制度护栏越结实,自救就越轻松;护栏一松,烂尾就成了常态。
你是新能源车主吗?如果哪天成了“烂尾车”候选人,你会选择法律维权、技术破解,还是认栽自嘲?现实里,没有标准答案。你怎么看待风暴下的汽车人生?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