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强势崛起,出口量持续攀升,成为世界汽车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2025 年 1 至 4 月份,我国汽车出口 193.7 万辆,同比增长 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64.2 万辆,增幅达 52.6%。在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一个悄然发生却意义深远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布局 —— 多家中国车企纷纷组建远洋船队 ,开启了从 “借船出海” 到 “造船远航” 的战略转型。
2025 年 5 月 15 日,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上汽集团自主打造的 9500 车位滚装船 “安吉安盛” 号正式交付并首航欧洲。这艘海上巨轮不仅是目前装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之一,最高航行速度可达 19 节,更标志着上汽在自主航运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上汽安吉物流透露,后续还有 7 艘超大型汽车运输船将陆续投入使用,届时其整车远洋运输航线将遍布全球 100 多个主要市场。
比亚迪也在积极布局远洋运输船队。今年 4 月下旬,装载量超过 9000 车位的汽车运输船比亚迪 “深圳号” 在江苏交付,随后驶向巴西。目前,比亚迪已有 4 艘远洋汽车运输船下水运营,预计今年 8 艘滚装船将全部投入运营。奇瑞同样不甘落后,今年 1 月 21 日,其首条远洋汽车运输船首航欧洲,第二艘汽车运输船将于 6 月下水,第三艘也在加紧建造中。广汽则联合招商轮船共建滚装运输公司,确保整车出海的仓位稳定,并发布了 “欧洲攻略”,计划 2025 年完成欧洲中转仓建设,实现 “制造 - 运输 - 服务” 全链条本地化覆盖 。
中国车企纷纷组建远洋船队,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全球汽车海运市场被日韩企业主导。高昂的租船成本让中国车企苦不堪言,以 6500 标准车位的汽车运输船为例,一年期租金已高达 11 万美元 / 天,且过去几年持续上涨。船运资源紧张也让中国汽车出口时常面临 “一船难求” 的困境,在竞争激烈的东南亚市场尤为明显。此外,码头拥堵和配送困难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效率和时效性。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车企选择主动出击,组建远洋船队,这一举措带来了诸多好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降低了运输成本。以上汽为例,上汽安吉物流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建造了 12 艘 7600 车位以上的超大型远洋运输船,单车运输成本降低了 10%,这不仅提高了单车净利润,还增强了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其次,自主航运保障了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拥有自己的船队,车企可以有效避免因外部航运公司的突发状况导致的船期延误等问题,确保汽车能够按时、按量交付到海外客户手中,维护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形象。同时,这也打破了国际航运垄断,使中国车企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实现了从市场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跨越。
中国车企组建远洋船队,是其全球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还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从产业协同角度来看,这一趋势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中国造船业连续 15 年全球市场第一,为车企组建远洋船队提供了技术和产能支持;而车企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航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这是从 “产品出海” 到 “产业链和生态出海” 的跃升,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建立更稳固的竞争优势。
不过,这一趋势也伴随着挑战。车企组建远洋船队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购船、造船以及船队的运营管理;航运市场存在运费价格波动、需求变化等不确定性,对车企风险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此外,国际航运涉及复杂的法规标准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考验着车企的运营管理水平 。但总体而言,多家中国车企组建远洋船队的积极意义大于挑战,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随着自主航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供应链等多维度优势的持续发挥,中国汽车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书写属于中国的崭新篇章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