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二手车市场的遮阳棚洒下斑驳的光影,刘建军站在一台黑色宝马320Li前,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这台车虽然是2018年的,但保养得相当不错,车漆光亮如新,内饰豪华精致,一看就价值不菲。
"兄弟,这车你真的考虑清楚了?"车贩子老周压低声音,眼神四处飘忽,"我可提前跟你说清楚,这是抵押车,风险你懂的。"
刘建军掏出一包中华烟,慢悠悠地点燃一支,深深吸了一口:"老周,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你觉得我是不明白行情的人吗?"
"那倒不是,"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但这车的水有点深。原车主欠了放贷公司200多万,这车只是抵押物之一。虽然我们有使用权转让协议,但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收车?"
刘建军弹了弹烟灰,绕着车子转了一圈,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这台宝马320Li新车落地价接近40万,现在只要10万就能拿下,这个价差足够吸引人铤而走险。
"老周,我问你,这车的手续齐全吗?"刘建军停下脚步,直视对方的眼睛。
"齐全,绝对齐全。行驶证、保险单、年检标志,一样不少。而且我还能给你开正规发票。"老周拍着胸脯保证,"兄弟,我在这行干了十几年,什么时候坑过熟人?"
刘建军心里冷笑,这老周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就是在卖抵押车赚差价。不过这也正合他的意,毕竟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那我问你,如果真的有清收公司来找麻烦,你怎么办?"刘建军直截了当地问。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拍胸脯道:"放心,我们这里有专业的法务团队,什么场面没见过?再说了,清收这种事情都是先礼后兵,能谈就谈,实在不行再说别的。"
"能谈?"刘建军嗤笑一声,"老周,你把这些放贷公司想得太文明了。这帮人为了收债,什么手段用不出来?"
"那你还买?"
"买,当然买。"刘建军掐灭烟头,从口袋里掏出银行卡,"不过我有个条件,出了事你得负责到底。"
老周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十万块的利润,足够他承担一定的风险。
交易进行得很顺利,各种手续办得有模有样。刘建军拿到钥匙的那一刻,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台车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象征——一个农民工也能开上豪华轿车的象征。
回乡的算盘
开着崭新的宝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刘建军感受着德国工艺带来的舒适驾驶体验。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他的思绪却越来越清晰。
刘建军的老家在湘西的深山里,那里叫刘家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村子虽然偏远,但有一个特点——极其团结。几百年来,刘家坳的人形成了一个铁的规矩:村里的事村里解决,外人想在这里撒野,门都没有。
这正是刘建军的底气所在。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村支书刘大海的电话。
"建军啊,听说你要回来了?"刘大海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带着明显的兴奋。
"是啊,海叔,我买了台车,明天就能到家。"
"买车了?什么车?花了多少钱?"
"宝马,十万块。"刘建军简单地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刘大海的惊呼:"宝马?十万块?建军,你小子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刘大海一听就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海叔,确实可能会有点麻烦。"刘建军也不隐瞒,"这车是抵押车,可能过段时间会有人来找我收车。到时候可能需要村里帮忙。"
刘大海的语气立刻严肃起来:"什么人敢来我们村里收东西?建军,你放心,只要你没做违法的事,天王老子来了我们也不怕。"
"谢谢海叔,我就知道你会支持我。"
"这还用说?我们村的规矩你又不是不知道,自家兄弟的事就是全村的事。你安心回来,有什么情况我们一起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刘建军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仗势欺人的人,也吃过不少亏。但这次不一样,他要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城里人见识一下什么叫民风彪悍。
故乡的力量
刘家坳坐落在湘西的群山深处,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现在有两百多户人家,近千口人,几乎都姓刘,是典型的宗族村落。
村子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通往外界。这种地形在古代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到了现代则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任何外人想要进入村子,都会被第一时间发现。
刘大海是村里的老支书,今年五十八岁,在村里有着绝对的威望。他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回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刘家坳不仅保持了良好的传统,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村规民约。
这套村规的核心只有一条:村民的事就是全村的事,外人想在这里闹事,先过全村人这一关。
多年来,这套规矩为村民们解决了无数问题。无论是土地纠纷、经济纠纷,还是感情纠纷,只要涉及外村人欺负本村人,全村人都会一致对外。
当刘建军开着黑色宝马缓缓驶入村口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建军回来了!"
"哎呀,真的是宝马啊!"
"这车得多少钱啊?"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围着这台在山村里显得格外显眼的豪华轿车指指点点。在他们看来,刘建军能开宝马回来,不仅是刘建军的荣耀,更是整个刘家坳的荣耀。
刘建军下车后,立刻被热情的村民们包围了。
"建军,你这是发大财了啊!"村里的刘二叔拍着刘建军的肩膀,眼中满是羡慕。
"二叔,哪里发什么财,就是运气好罢了。"刘建军谦虚地笑着,但心里却在盘算着后面的计划。
刘大海拄着拐杖走过来,围着车子转了一圈:"好车啊,真是好车。建军,你小子真有出息。"
"海叔,之前电话里跟您说的事..."
"我知道,我知道。"刘大海点点头,然后对围观的村民们说道,"大家都散了吧,让建军先回家歇歇。晚上到我家来,咱们好好聊聊。"
村民们虽然还想继续围观,但在刘大海的威望面前,还是逐渐散去了。
深夜密谈
当晚,刘建军来到刘大海家里。除了刘大海,村里的几个长辈也都在场,包括刘二叔、刘三叔,还有村里的治保主任刘四叔。
酒过三巡后,刘建军把买车的真相和盘托出。
"海叔,实话跟您说,这车确实是抵押车。原车主欠了放贷公司的钱,车子被抵押了。我花十万买下使用权,但可能过段时间会有清收公司来找麻烦。"
刘大海放下酒杯,皱起眉头:"建军,你这么做风险很大。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海叔,我考虑过所有的风险。"刘建军的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首先,我买车是通过正当渠道,有合同有手续,不存在违法问题。其次,清收公司要收车,也得按法律程序来,不能硬抢。"
"那如果他们不按法律程序呢?"刘二叔问道。
"那就看他们有多大的胆子了。"刘建军端起酒杯,眼神变得危险起来,"我在外面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这些放贷公司表面上装得很文明,实际上就是一群土匪。但是..."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但是他们再狠,也得看在什么地方。在咱们刘家坳,轮不到外人撒野。"
刘四叔一拍桌子:"说得对!咱们村里的规矩,外人想动咱们的人,先问问咱们答不答应!"
"就是,"刘三叔也跟着说道,"建军,你放心,有什么事村里给你撑腰。大不了跟他们拼了!"
刘大海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建军,你这个想法我理解,但咱们得有策略。不能盲目行事,更不能违法。"
"海叔,您说得对。"刘建军点点头,"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清收公司来了,咱们先讲理。我有合法的购车手续,他们要收车也得拿出法律依据。如果他们讲不通理..."
"讲不通理怎么办?"
刘建军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那就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民风彪悍。"
村规的威力
第二天一早,刘大海就召集了全村的男性村民开会。在村里的大礼堂里,一百多个男人黑压压地坐了一片。
"乡亲们,"刘大海站在台上,声音洪亮,"昨天建军开着宝马回来了,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事可能会有麻烦。"
台下立刻议论纷纷。
"什么麻烦?"有人问道。
"可能会有外地人来村里找建军的麻烦,要收他的车。"刘大海解释道。
"凭什么?"立刻有人愤怒地喊道,"建军的车是他自己买的,凭什么要收?"
"就是,外地人想在咱们村里撒野,门都没有!"
"建军是咱们村里的人,谁敢动他试试!"
刘大海伸手示意大家安静:"大家听我说完。建军买的是抵押车,法律上确实可能存在争议。但是,不管怎么样,咱们村里的规矩不能变。"
"什么规矩?"
"村民的事就是全村的事!"刘大海高声说道,"任何外人想在咱们村里欺负咱们的人,都得先过咱们这一关!"
"对!"
"没错!"
"支持建军!"
台下响起一片支持声。
刘大海继续说道:"但是我要求大家,一定要守法。咱们可以保护自己的人,但不能违法。如果真的有人来找麻烦,咱们先讲理,讲不通再想别的办法。"
刘建军站起来,对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谢谢村里的支持。我保证,绝对不会给村里添麻烦。"
"建军,你放心,"一个年轻的村民站起来说道,"咱们这么多人,还怕几个外地来的?"
"就是,"另一个村民附和道,"大不了跟他们拼了!咱们山里人,什么时候怕过谁?"
这次会议的效果超出了刘建军的预期。整个村子都被动员起来了,每个人都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从那天起,村里就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控网络:村口有人值班,外来车辆必须登记;村里的主要路口都有人"无意中"出现;任何可疑情况都会第一时间通报。
第二章:矛盾加剧
初次交锋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刘家坳的宁静被打破了。村口值班的刘小六第一时间发现了三台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村子。
"海爷爷,有外地车进村了,看起来不像是来旅游的。"刘小六立刻拨通了刘大海的电话。
"知道了,你盯着点,我马上安排。"
刘大海放下电话,立刻启动了村里的应急机制。不到十分钟,十几个村民就以各种理由出现在村口附近,有的在干农活,有的在聊天,实际上都在暗中观察。
三台车停在村子的小广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光头男子,穿着黑色夹克,脖子上挂着粗金链子,一看就不是善茬。
"请问,刘建军住在哪里?"光头男子找到正在广场上择菜的刘奶奶问道。
刘奶奶抬头看了看这群人,心里立刻警惕起来。作为村里的老人,她的人生经验告诉她,这些人来者不善。
"刘建军?我们村里刘建军可多了,你说的是哪个?"刘奶奶故意装糊涂。
"就是开宝马的那个。"光头男子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哦,你说的是小军啊。"刘奶奶点点头,"你们找他干什么?"
"有事要谈。"
"什么事啊?你们是他朋友吗?"刘奶奶继续套话。
"算是吧。我们是从长沙来的,有急事找他。"
刘奶奶站起身,慢悠悠地说道:"小军不在家,去镇上办事了。你们要不先在村里转转,我让人给他打个电话?"
实际上,刘建军就在家里,而且已经通过窗户看到了这群不速之客。他心里很清楚,清收公司的人终于找上门来了。
刘奶奶离开后,立刻到刘大海家报告了情况。刘大海听完后,马上给刘建军打电话。
"建军,人来了。按计划行事。"
"知道了,海叔。"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这八个外地人就像进了迷宫一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碰巧"出现在附近。他们想打听刘建军的具体住址,但每个村民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说在村东头的,有说在村西头的,还有说搬到县城去了的。
更奇怪的是,村里的每个人看他们的眼神都很不友善,就像在看敌人一样。连村里的狗都对他们狂吠不止。
光头男子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叫张伟,是长沙一家清收公司的业务经理,从事这行已经五年了。什么样的老赖没见过,什么样的手段没用过,但像这样被整个村子敌视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老大,我觉得有点不对劲。"一个手下凑到张伟身边小声说道,"这村子里的人好像都在防着我们。"
"我也感觉到了。"张伟点点头,眼神阴沉,"看来这个刘建军在村里有点地位。"
"那我们怎么办?直接找到人强制收车?"
"先别急,观察观察再说。"张伟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强硬手段了。
正面对峙
就在这时,刘建军主动出现了。他换了一身朴素的农民装扮,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通的村民。
"你们是来找我的吗?"刘建军走到张伟面前,语气很平静。
张伟上下打量着刘建军,有些意外眼前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农民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你就是刘建军?"
"是我。有什么事吗?"
"我们是长城清收公司的,受委托来收回你购买的那台宝马。"张伟拿出一份文件,"这是相关的法律文书。"
刘建军接过文件,仔细看了看,然后淡淡地说道:"这份文件确实是真的,但是有个问题。"
"什么问题?"
"文件上写的债务人是李某某,不是我刘建军。"
"但车在你手里。"张伟的语气开始变得强硬。
"车确实在我手里,但我是通过正当渠道购买的。"刘建军从口袋里掏出购车合同,"这是我的购车合同,一切手续齐全。"
张伟看了看合同,脸色越来越难看:"你明知道这是抵押车还要购买,这是恶意逃避债务。"
"我不明白你这话什么意思。"刘建军摇摇头,"我只是正常购买了一台二手车。至于原车主和你们的纠纷,那是你们之间的事,与我无关。"
"你..."张伟气得说不出话。
这时,刘大海和几个村民走了过来。
"建军,怎么回事?"刘大海问道。
"海叔,没什么大事,就是这几位朋友想要我的车。"刘建军轻松地说道。
"想要你的车?"刘大海瞪着眼睛看向张伟,"凭什么要他的车?"
"老大爷,我们是有法律依据的。"张伟解释道。
"法律依据?那你们去法院告他啊,跑到我们村里来干什么?"刘大海的声音越来越大。
周围聚集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虽然没有说话,但那种敌意越来越明显。张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我告诉你们,"刘大海指着张伟说道,"在我们村里,不管你们是什么人,都得遵守我们的规矩。想要谁的东西,得有正当理由,得讲清楚道理。"
"那如果我们不讲道理呢?"张伟的一个手下突然说道。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几十个村民围了上来,眼神都变得危险起来。
刘建军伸手示意大家冷静:"各位,我们都是文明人,有话好好说。"
然后他转向张伟:"张经理,你们的要求我理解,但我也有我的权利。这样吧,你们回去研究研究法律条文,如果确实有权收回这台车,拿出正式的法院执行文书来,我配合。但如果没有..."
"没有怎么样?"
刘建军的眼神突然变得冰冷:"那就请你们离开我们村子。"
风云突变
张伟看着眼前这群义愤填膺的村民,知道今天不可能轻易达到目的。但他也不甘心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
"刘建军,你以为躲在这个破村子里就安全了?我告诉你,我们有的是办法对付你。"张伟恶狠狠地说道。
"那我等着看。"刘建军微笑着说道,但眼神中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意。
张伟带着手下灰溜溜地离开了,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从那天起,刘家坳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没有人能想到,一台宝马车会引发一场如此激烈的战争...
第三章:情节推进
暴风雨前的宁静
张伟一行人离开后,村里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刘大海立刻召集村委会开了紧急会议。
"建军,你说实话,这帮人会不会报复?"刘大海直截了当地问道。
"肯定会。"刘建军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这种清收公司就是靠强硬手段吃饭的,今天在咱们村里丢了面子,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那他们会怎么报复?"刘二叔问道。
"无非几种手段:第一,找关系施压;第二,雇佣黑社会威胁;第三,直接强制收车。"刘建军掰着手指分析,"但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只要车在咱们村里,他们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
刘四叔一拍桌子:"怕个鸟!咱们山里人什么时候怕过城里来的?"
"四叔说得对,但咱们也不能大意。"刘建军站起身,在屋里踱步,"从明天开始,村口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任何外来车辆都要登记,可疑人员立即报告。"
"没问题,这个我来安排。"刘四叔立刻应道。
"还有,"刘建军继续说道,"咱们要分组行动。每组五个人,轮流在村里巡逻。一旦发现情况,立即集合。"
刘大海点点头:"建军考虑得周到。那武器呢?"
"武器?"刘建军笑了笑,"海叔,咱们是守法村民,不能搞违法的东西。但是..."
他顿了顿:"但是锄头、镰刀、木棒这些农具总是要用的吧?"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敌人的反击
果然,三天后,张伟就开始了反击。但他的第一招不是武力,而是找关系。
县里的派出所接到了一个举报电话,说刘家坳的村民聚众闹事,妨碍正常的债务清收工作。很快,派出所所长亲自带队来到了村里。
"刘支书,有人举报你们村妨碍执法,这是怎么回事?"所长找到刘大海问道。
刘大海早有准备:"王所长,哪有什么妨碍执法?前几天确实有几个外地人来村里找建军,但我们都是按法律程序处理的。建军有合法的购车手续,那些人拿不出正式的执行文书,我们当然不能让他们乱来。"
"那为什么那么多村民围观?"
"围观怎么了?难道村民连围观的权利都没有?"刘大海反问道,"王所长,你在咱们县工作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见过我们村的人主动惹事的?"
王所长想了想,确实如此。刘家坳虽然民风彪悍,但从来不主动惹是生非,反而是有名的团结村、和谐村。
"那你们村民态度为什么那么恶劣?"
"恶劣?"刘大海冷笑一声,"王所长,你说说看,外地人跑到咱们村里来,不由分说就要收咱们村民的车,咱们村民能高兴吗?"
王所长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虽然接到了举报,但仔细了解情况后发现,村民们确实没有违法行为。
"那好吧,但你们要注意,不能过激行事。"王所长最后只能这样说。
"那是当然,我们都是守法村民。"刘大海笑着说道。
王所长离开后,刘建军找到刘大海:"海叔,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可能会用更激烈的手段。"
"比如什么?"
"比如雇佣黑社会来威胁。"刘建军的眼神变得危险起来,"不过他们要是敢这么做,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黑夜来客
刘建军的预判很快得到了验证。一个星期后的深夜,十几个黑衣人悄悄摸进了村子。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停在刘建军家院子里的那台宝马。
但是他们低估了刘家坳村民的警觉性。
负责夜班巡逻的刘小强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些可疑人员,立即拉响了村里的警报——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响起。
这是刘家坳的传统警报方式,一旦铜锣响起,全村男性必须立即集合。
不到十分钟,五十多个手持"农具"的村民就将这十几个黑衣人团团围住。
"你们是什么人?大半夜跑到我们村里来干什么?"刘二叔举着一把锄头问道。
为首的黑衣人显然没想到会遭到这么强烈的抵抗:"我们是来拿车的。"
"拿车?凭什么拿我们建军的车?"刘三叔也拿着一根木棒走了过来。
"这车本来就不是他的。"
"放屁!"一个年轻的村民怒道,"县里都调查过了,车就是我们建军的!"
双方的对峙越来越激烈。黑衣人们虽然人数不少,但面对愤怒的村民,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这时,刘建军出现了。他穿着睡衣,手里拿着一根钢管,脸上的表情异常冷静。
"你们是张伟派来的?"刘建军直截了当地问。
"你管我们是谁派来的,今天这车我们拿定了。"为首的黑衣人恶狠狠地说道。
"拿车可以,但得按规矩来。"刘建军冷冷地说道,"你们有执行文书吗?"
"我们不需要什么执行文书。"
"没有执行文书就是抢劫。"刘建军的声音越来越冷,"在我们村里抢劫,你们想过后果吗?"
"后果?"黑衣人冷笑一声,"一个破村子能有什么后果?"
话音刚落,周围的村民就炸了锅。
"什么破村子?"
"小子,你说话注意点!"
"敢看不起我们村,活腻了!"
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刘建军伸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黑衣人说道:"我最后问一遍,你们是要强抢吗?"
"不是强抢,是收回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
"好。"刘建军点点头,然后转向村民们,"乡亲们,大家都听到了。这些人要在我们村里抢东西。按照我们村的规矩,应该怎么办?"
"打!"所有村民异口同声地喊道。
血腥冲突
刘建军的话音刚落,村民们就一拥而上。这些黑衣人虽然是专业的打手,但面对五十多个愤怒的山民,根本无法抵抗。
刘建军没有直接参与打斗,而是站在一旁冷眼观察。他要确保这场冲突的性质是"正当防卫",而不是"聚众斗殴"。
"住手!我们报警了!"一个黑衣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大声喊道。
"报警?"刘大海冷笑一声,"你们深夜入村,准备抢劫,还敢报警?"
"我们不是抢劫,我们是收车!"
"没有法律手续就是抢劫!"刘四叔一棒子打在那人肩膀上,"还敢狡辩!"
十几分钟后,这些黑衣人全部被打得抱头鼠窜。有几个伤得比较重的,被村民们用绳子绑了起来。
"建军,这些人怎么处理?"刘大海问道。
刘建军走到被绑的几个人面前,蹲下身子,冷冷地说道:"回去告诉张伟,想在我们村里撒野,他还不够格。下次再来,就不是挨打这么简单了。"
"你...你们敢打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一个黑衣人还在嘴硬。
"我管你们是什么人。"刘建军站起身,眼神冰冷,"在我们村里,龙得盘着,虎得卧着。"
说完,他示意村民们把这些人放了。
"滚吧,回去好好养伤。下次来记得带够人。"
那些黑衣人狼狈不堪地逃离了村子,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不会就此结束。
媒体介入
第二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记者来到了刘家坳,要采访昨天晚上的冲突事件。
原来,昨天晚上的冲突被人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几十个村民手持农具围殴十几个黑衣人,场面相当激烈。
网友们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村民过于暴力,涉嫌聚众斗殴;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村民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属于正当防卫。
面对记者的采访,刘建军表现得相当冷静。
"记者同志,我想澄清几个事实。"刘建军面对镜头,语气平静,"第一,那台车是我通过正当渠道购买的,有合法手续。第二,那些人深夜入村,没有任何法律文书,准备强制收车,这是抢劫行为。第三,我们村民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但是您不觉得村民的反应过于激烈吗?"记者问道。
"激烈?"刘建军反问,"如果有人深夜闯入你家准备抢劫,你会怎么反应?"
"可是他们说车本来就是他们的。"
"说是就是吗?"刘建军掏出购车合同,"这是我的购车合同,白纸黑字。他们有什么证据证明车是他们的?"
记者被问得哑口无言。
"我希望通过你们的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建军继续说道,"农民也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任何人都不能仗势欺人,不能因为我们是农民就可以随意欺负。"
这个采访播出后,舆论开始向刘建军一边倾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这个勇敢的农民,谴责清收公司的野蛮行为。
法律战
面对越来越不利的舆论环境,张伟决定走法律途径。他委托律师向法院起诉刘建军,要求归还车辆并赔偿损失。
但刘建军也不是没有准备。他早就委托律师朋友研究了相关法律条文,对这种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法庭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张伟的律师主要论点是:刘建军明知购买的是抵押车,属于恶意购买,不构成善意取得。
刘建军的律师反驳道:第一,刘建军购车时,卖方明确表示车辆没有任何问题,并提供了齐全手续,刘建军属于善意购买。第二,该车辆的抵押登记存在瑕疵,抵押关系本身就有问题。第三,清收公司采取非法手段威胁当事人,其行为本身就违法。
经过几轮辩论,法官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走出法庭时,张伟恶狠狠地对刘建军说道:"你以为打赢了官司就完事了?我告诉你,这才刚刚开始。"
"那我等着。"刘建军冷冷地回应。
最后的疯狂
一个月后,法院作出了判决:刘建军购车属于善意取得,车辆归刘建军所有。清收公司败诉。
这个判决彻底激怒了张伟。他决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雇佣更多的人,强制收车。
这次,他召集了三十多个打手,准备对刘家坳进行一次"清剿"行动。
第四章:危机爆发
最终决战
三天后的傍晚,一支庞大的车队驶向刘家坳。十台越野车,三十多个全副武装的打手,张伟这次是要彻底解决问题。
但是,他们低估了刘家坳的准备。
村口的哨兵第一时间发现了这支车队,铜锣声再次响彻山谷。这次响应的不仅仅是刘家坳的村民,连邻近几个村子的人也赶来支援。
当张伟的车队到达村口时,发现前方的路已经被堵死了。几十块巨石横在路中央,两百多个村民手持各种"农具"严阵以待。
"张伟,你终于来了。"刘建军站在人群前方,手里拿着一根钢管,脸上的表情异常平静。
"刘建军,你别以为人多就了不起。"张伟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三十多个打手,"今天我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专业的。"
"专业?"刘建军冷笑一声,"就凭你们这三十几个人,想在我们这里撒野?"
"够了!"张伟一挥手,"兄弟们,给我上!今天必须拿到那台车!"
话音刚落,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爆发了。
虽然张伟的打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面对两百多个愤怒的山民,根本无法抵抗。山民们熟悉地形,配合默契,而且有一股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刘建军在冲突中表现得异常冷静和狠辣。他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是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村民们的行动。他要让这些城里来的土匪知道,什么叫民风彪悍。
"抓住张伟!"刘建军大喊一声。
几个年轻的村民立刻向张伟扑去。张伟虽然想逃跑,但在混乱中被村民们抓住了。
"放开我!你们知道我是什么人吗?"张伟还在嘴硬。
"我管你是什么人。"刘建军走到张伟面前,一脚踢在他肚子上,"敢在我们村里撒野,今天就让你知道厉害。"
彻底的羞辱
半个小时后,战斗结束了。张伟的三十多个打手不是被打伤就是被抓获,没有一个能完整逃脱的。
刘建军让村民们把张伟绑在村口的大树上,然后召集全村人来观看。
"乡亲们,"刘建军指着被绑的张伟大声说道,"这就是那个想在我们村里撒野的人。今天让大家看看,欺负我们山里人的下场。"
村民们围成一圈,看着狼狈不堪的张伟,眼中都充满了愤怒和蔑视。
"张伟,"刘建军蹲在张伟面前,声音冰冷,"现在你还觉得我们是好欺负的吗?"
"你...你们这是非法拘禁!"张伟还在狡辩。
"非法拘禁?"刘建军冷笑一声,"你带着这么多人来我们村里抢劫,我们抓住你就是非法拘禁?"
"我们不是抢劫,我们是收车!"
"收车?"刘建军站起身,一脚踢在张伟身上,"法院都判决了,车是我的。你还来收什么车?"
张伟被踢得痛呼一声,但嘴里还是不服:"法院判决又怎么样?我们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是吗?"刘建军的眼神变得更加危险,"那我就让你见识见识我们山里人的办法。"
说完,他示意几个村民过来:"把他的衣服扒了,让他光着身子走出我们村。"
"不!你们不能这样!"张伟终于害怕了。
"我们不能怎样?"刘建军冷冷地说道,"你能带人来我们村里撒野,我们就能让你光着屁股滚出去。"
几个村民立刻动手,三下五除二就把张伟的衣服扒得一干二净。张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
"现在滚吧,"刘建军指着村口的方向,"记住,这就是欺负我们山里人的下场。以后再敢来我们村里撒野,就不是脱衣服这么简单了。"
张伟光着身子,在两百多个村民的注视下,羞辱地离开了刘家坳。这一幕被人录了下来,很快传遍了网络。
网络风暴
视频一经传播,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们对这种"民间正义"的行为反应不一:
支持者认为:这是正当防卫,是对恶势力的有力回击。农民有权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面对非法侵害,任何形式的反击都是合理的。
反对者认为:这种行为过于极端,涉嫌侮辱他人人格,是违法行为。
但更多的网友被刘建军和刘家坳村民的勇气所感动。在这个强者为王的社会里,能够看到弱者站起来反抗,确实让人振奋。
各大媒体也开始深度报道这个事件,从法律、道德、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刘建军再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不后悔我们的行为。在法律不能保护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我们不欺负任何人,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欺负我们。"
官方介入
事情闹得这么大,当地政府不得不介入。县委书记亲自带队来到刘家坳了解情况。
"刘建军同志,"县委书记很客气地说道,"你们的做法虽然情有可原,但手段过于激烈了。这样下去对大家都不好。"
"书记,您说得对。"刘建军点点头,"但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些人会善罢甘休吗?"
县委书记沉默了。他知道刘建军说得有道理,面对这种恶势力,仅仅依靠法律确实不够。
"那你们有什么想法?"
"很简单,"刘建军说道,"第一,那些清收公司必须受到法律制裁。第二,我们要求政府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允许任何人再来骚扰。第三,我们希望能够成立一个农民权益保护组织,专门处理这类事情。"
县委书记考虑了一下:"前两个要求可以满足,第三个要求需要研究。"
"那就这样定了。"刘建军满意地点点头。
第五章:结局
正义的胜利
在政府的介入下,长城清收公司被彻底查处。张伟等人因为非法拘禁、聚众斗殴、敲诈勒索等多项罪名被判刑,其中张伟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那些参与冲突的打手也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
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成立了专门的农民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刘建军的那台宝马车最终完全归他所有,再也没有人敢来找麻烦。
英雄的归宿
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刘建军在当地成了英雄人物。很多其他村子的人都来向他学习经验,询问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刘建军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遇到类似问题的农民。
县里还专门聘请他为法律顾问,负责处理涉农纠纷。
刘家坳也因为这件事声名远播,成了远近闻名的"维权模范村"。很多媒体都来采访,村里的旅游业也因此发展起来。
深远的影响
这个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村子的范围。它让整个社会开始思考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也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农民维权组织开始涌现。农民们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开始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刘建军经常对前来学习的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能救自己。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新的开始
三年后,刘建军依然开着那台宝马在山村的路上穿行。但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普通的农民工了,而是成为了农民权益保护的代表人物。
他成立了一个农民权益保护协会,专门帮助遇到困难的农民。协会的口号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正义终将胜利。
刘家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了新路,建了新房,年轻人也开始回乡创业。这台宝马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成了村民们勇敢抗争的象征。
每当有外地人问起这台车的故事时,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建军哥的车,当年那些城里的土匪想抢走它,结果被我们打得落荒而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