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最近的财报,像极了一份魔幻的学生成绩单。
怎么说呢?
就是那种主科数学、语文考得稀烂,老师都准备叫家长了,结果人家在附加分项目——“思想品德与课外实践”里,拿了个满分,直接把总分给拉了上去。
这个给附加分的“课外实践”,就是大众汽车。
而那个稀烂的主科,就是小鹏的立身之本——卖车。
所以,一个极其拧巴的问题就摆在了桌面上:当一家车企开始不靠卖车挣钱,甚至卖车业务越来越拉胯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它?
说白了,小鹏正在上演一出大戏,戏名叫《东方特斯拉之我有一个AI梦想》,而卖车这事儿,越来越像是在为这个梦想众筹的门票。
至于门票卖得好不好?重要,但好像又没那么重要了。
先来看看那份被“思想品德”拯救了的主科成绩单,有多惨不忍睹。
三季报里,小鹏的卖车业务,突出一个“冰冷”。
收入不及预期,根子就出在卖车上。
市场本来指望着它卖车能有个188亿的流水,结果呢?
180亿,差着一个“小目标”。
这在分秒必争的新能源战场,可不是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车,卖得越来越便宜了。
单车均价,这个衡量一个品牌能不能往上走的关键指标,又掉了。
从上个季度的16.4万,咣当一下,摔到了15.6万。
一台车少了8000块。
别小看这8000块。
隔壁理想多卖一台车恨不得开香槟,你这一台车就亏进去小一万,这背后是血淋淋的三个现实:
第一,促销停不下来。
什么零利率、零首付,什么保险补贴、置换补贴,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车是多卖了几辆,但利润比纸还薄。
本质上,这就是用钱换量,药不能停。
第二,高端梦碎了一地。
之前指望G9、X9这些高价车能撑起门面,改善车型结构。
结果呢?
三季度高价车的销量占比,反而还降了8个百分点。
说好的消费升级呢?
用户用脚投票,还是选择了更便宜的车型。
结构,还在下沉。
第三,出海的故事,暂时没那么性感了。海外销量占比,也略微滑坡。
价格往下掉,成本就算再怎么靠规模效应往下压,也顶不住啊。
所以结果就是,卖车的毛利率,又降了。
从14.3%掉到13.1%,不仅环比下滑,还低于市场预期。
这就很尴尬了。
一家车企,卖车的毛利居然在往下走,这故事怎么讲?
更让人揪心的是,小札已经写好了,第四季度的剧本,似乎更惨。
小鹏给的四季度销量指引,12.5万到13.2万辆。
这可是年底冲业绩的黄金季节,还有购置税补贴退坡这种催着人下单的“deadline”,结果指引还是低于市场普遍乐观的13.6万辆。
这翻译过来就是:大哥们,别太乐观,我们家新出的G7和新P7,订单没你们想的那么火爆。
甚至有渠道消息说,10月份新订单环比还在降。
这简直是在旺季里泼冷水。
收入指引更别提了,同样低于预期。
算下来,第四季度卖车的单价,可能还要继续往下滑到15.5万。
管理层之前画的大饼——“四季度毛利率达到高双位数”、“四季度净利润转正”,现在听起来,就像是学渣在期末考前说要考进年级前十。
不是没可能,但大概率需要奇迹。
而小鹏的奇迹,就叫“大众”。
好了,主科的惨状说完了,现在我们来看看那门满分的附加课,是怎么力挽狂狂澜的。
就在卖车业务一地鸡毛的时候,小鹏的“服务和其他业务”收入,炸了。
市场预期16.6亿,它直接干到了23.3亿。
毛利率更是从53.6%飙升到了匪夷所思的74.6%!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像你在楼下开个小卖部,卖水卖烟累死累活,一天到晚不赚钱。
突然有一天,隔壁的奔驰4S店老板跑过来,说:“兄弟,我看你这收银系统挺牛逼,教教我怎么用,我给你20万咨询费。”
这20万,几乎就是纯利润。
小鹏的服务收入,就是这么个逻辑。那个“奔驰4S店老板”,就是德国大众。
大众在中国市场被电车打得找不着北,急需一个“大脑”来武装自己的产品。
它看了一圈,最后选中了小鹏。
不仅在纯电车上合作,现在连燃油车、插混车的电子电气架构都要用小鹏的技术。
这笔技术研发服务费,就是小鹏财报里最亮的那颗星。
它几乎是纯利润,凭空拉高了整体毛利率,让亏损收窄,让财报不至于那么难看。
魔幻的一幕出现了:小鹏的股价,在卖车业务拉胯的背景下,因为科技日上秀出的各种AI肌肉,已经涨到了一个相对高位。
资本市场在用真金白银告诉你:我们赌的,根本就不是你现在能卖多少车。
我们赌的是你的另一个身份——AI军火商。
这才是小鹏现在真正要讲的故事,一个比“东方特斯拉”更性感的剧本。
在这个剧本里,小鹏有三张王牌:
第一张,智能驾驶“软硬一体化”外销。
自己研发的“图灵”芯片,算力爆表;自己研发的VLA算法,号称能让车子“看得懂、会思考”。
这套东西,以前是自家用。
现在,开始卖给别人了,第一个大客户就是大众。
这就从一个“选手”,变成了给所有选手卖“装备”的军火贩子。
地平线就是这么玩的,现在小鹏也要复制这个模式。
第二张,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这玩意儿大家画饼很多年了,小鹏说明年就要搞3款L4级别的车出来,先自己小范围运营,然后接入高德这种打车平台。
目标是全球万辆、十万辆的规模。
这要是搞成了,就不是卖车了,是运营一个出行帝国。
第三张,人形机器人。
科技日上那个“Iron”机器人,搭载3颗图灵芯片,能看会说会干活。
小札也写好了,明年4月就要商业化,先去自家门店站岗迎宾,年底还要量产高阶版。
这是要直接对标特斯拉的擎天柱,切入一个万亿级的新赛道。
看明白了吗?
智能驾驶方案、Robotaxi车队、人形机器人。
这三样东西,每一个都指向一个比造车本身宏大无数倍的未来。
所以,现在的小鹏,精神是分裂的。
肉体上,它是一个挣扎在价格战泥潭里的汽车销售,为了多卖几台车,不得不降价促销,眼睁睁看着利润被侵蚀。
精神上,它又是一个站在云端的AI布道者,向华尔街描绘着芯片、算法、机器人构建的未来帝国,每一次技术发布都能引来股价的狂欢。
而连接这两个分裂身份的,就是大众这张“长期饭票”。
大众的钱,既是救命钱,弥补了卖车业务的亏空;又是验证书,向市场证明了小鹏的AI技术是真金白银,是能被行业巨头认可的硬通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卖车还重要吗?
当然重要。
卖车是基本盘,是现金流,是维持这盘大棋能继续下下去的粮草。
如果基本盘崩了,再宏伟的AI故事也只是空中楼阁。
2026年规划的增程版、5款新车、加速出海,都是为了稳住这个基本盘。
但对于理解小鹏的价值而言,只看卖了多少车,已经完全不够了。
你必须承认,它正在玩一场更高维度的游戏。
它在赌,赌AI技术的商业化速度,能跑赢卖车业务失血的速度。
它就像一个一边在拳击台上被揍得鼻青脸肿,一边还在跟台下的观众高喊“等我练成绝世武功就回来”的选手。
现在,大众这个贵人出手扶了一把,让他能喘口气,继续练功。
但最终,他能不能靠神功翻盘,还是会被对手在现实的拳台上KO,这依然是悬在小鹏头顶最大的问号。
这出戏,才刚刚进入高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