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赶上欧美成熟市场

我一直在想这事。其实差别挺大,不光是数量的问题。也就是说,根子在环境、政策、惯和文化这几个层面上。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有驾

先从基础设施说起。你知道,欧美房车的日子过得相对舒坦。那帮国家有一张全域覆盖的营地网,密布在高速公路、国家公园里。美国过两天就能找到个标准营地——没错,2万多个,全都配备水、电、污水处理,甚至有餐厅。欧洲那些国家,几乎公路旁都能找到水电桩,污水都有人管。中国的营地就弱爆了,总共才3000个左右。还缺水、电、污水的营地比例多达40%,根本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跨区域补给网络。用户就想,一次远行,要排队等水、等电,好烦,他才不敢走远点。

我曾翻查过一份资料:欧美的高速公路大都标配房车道,城市里专门留停车位,比例甚至达到0.5%。反观我国,停车位紧张,本地房车专门停车位占比不足0.01%;挂拖挂的房车在高速上还是个争议,停车怎么解决?我还记得修理工说,去年就遇到一辆房车在路边过夜,差点被贴罚单。是不是觉得挺荒谬的?这也是硬件落差。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有驾

再说政策环境。欧洲那些国家政策很细腻,明明白白:你拿到C1驾照就能跑大部分自行式房车,拖挂式也没那么麻烦。但中国呢,拖挂房车还得单考C6驾照。问题是,C6驾照的普及率低于1%,相当于仅有少部分人能合法开拖挂车。指导标准不统一,有的改装车想上路都难。这是标准模糊的典型表现。还有土地政策,欧美能借用国家公园或私人地建营地,审批也比较迅速。国内的营地要经历土地变更、环保评审、水电接入一大堆手续,成本高,时间长。某次跟朋友聊,他打趣地说,就差亲手搬砖盖个营地了。

说到需求,我特别想问:国内外用户的出行惯差那么多,背后原因在哪里?欧美的房车用户群体很丰富——年轻短途探险、家庭度假、退休养老都有人在用。年均行驶公里数超过1.5万。而在中国,80%的买家是50-60岁,偏偏他们的出行频率低,年平均不到2次。很多车辆租出去的比例也低,出租率才18%。车子放那闲着也不值钱,想象中资产的保值率又不高,三年以上的车几乎没人问津。这让消费者犹豫:买一辆车,到底值不值得?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有驾

更别说产品供给了。欧美市场,拖挂和自行式房车比例大致均衡,空间自由、价格合理,成为家庭首选。中的产品,大多价格在20万左右,定位偏中高端,但缺乏轻量化、智能化设计,年轻人渴望的也就几乎无缘。80%房车竟然还都是硬邦邦、同质化的配置——我曾经看到一辆自行式房车,虽然说看起来还不错,但却只有2人空间,根本不够自由落体式生活。这就像是买到一台多功能运动鞋,实际上只用了一半的功能。

既然聊到成本,就房车的入场门槛特别高。国内一辆中型房车大概35万,比家用车贵3-5倍。而欧美低端拖挂房车,价格能降到20-25万,相当于一台中配SUV的价钱。有趣的是,使用成本远比想象中高——营地每天200-300元,几乎是普通宾馆的两倍,还好,老板说:用得久的人反而会考虑自己修。二手市场几乎萎缩——残值率只有30%,三年老车根本没人要,二手残值掉得严重。这不由得让我质疑:如果只值三成,谁还敢轻易出手?这也是心理压力。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有驾

我是觉得,除了硬环境,潜移默化的文化差异也很关键。欧美家庭的假期惯就不同——他们追求过程型度假,在路上才是重要,随心所欲,景点、路餐、随遇而安。而中国人更喜欢景点打卡,反而嫌房车的移动属性多出麻烦。曾经开车沿着高速公路,旁边就有一辆房车,司机还在打盹,绝不是自由的象征,是麻烦的代名词。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假期的概念在中国和欧美的差异很大?我们惯了短暂休憩,房车旅行对我们来说,还太陌生。

我还想猜测一下,未来十年,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策更明确,需求也在变化。年轻一代轻量化、智能化露营开始流行,房车也慢慢变成便携式的生活空间。但话说回来,国内的文化认知要转变还得一段时间。你觉得,最大的阻碍究竟是不是太复杂,还是惯难改?毕竟,身体和心灵有时候都得慢慢磨合。

为什么中国房车市场与国外相比天壤之别,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模糊、消费错配、成本高企以及文化认知差异成关键原因难以追赶欧美成熟市场-有驾

这么想吧,行业中的一些人一直在琢磨,房车未来的潜力是不是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大?我也没想过给出个肯定答,毕竟,变化总是悄无声息地发生。只是,那些在营地里搭帐篷的用户,是否早已开始期待一辆车,就是我愿意继续观察的细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