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

买SUV这几年,好像跟买手机一样,价钱和体验彻底变了个样。越来越多国产品牌像吉利、长安,比亚迪,月销破万的新闻频繁出现。11月的销量榜上,我一看数据,吉利星越L居然前十里边能占个三四名,售价从30万跌到不足12万,真是给我一种平民豪车的错觉。

我刚在咖啡店门口遇到同行朋友,他漫不经心地说:这个星越L,多少钱能搞定?是不是又进货爆款了?说完我还在想,它的价格区间跨度,不觉得似乎在天地两端?我心里估算——30万那会儿,旗舰配置的星越L确实挺像模仿豪车的样子,但现在12万买到的版本,配置够用就行,豪华感打一点折扣,其实也正常。

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有驾

你会不会觉得,这车大部分豪华感是靠堆配置堆出来的?我觉得说得狠点,就是视觉冲击+丰盛配置,但细节工艺还差点意思。毕竟,豪车的那些细腻的做工、用料,还是不像日系或德系的那么自然流淌。

我还记得那次朋友带我试驾,晚上在市区,氛围灯开得亮亮的,效果比我想象有档次。他还得意地说:这个配置,合资车都得多花几万。我心里想:你说的对,但我知道,这豪华感比起宝马、奔驰,还是有差距。你们觉得它的豪华到底是性价比实现的,还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车的大尺寸也让我印象深刻。4米79的长度,比CR-V长了不少,轮廓大块,给人一种很越级的感觉。有人说这像影子工程,模仿得也挺像——前脸的格栅,像沃尔沃的某些元素。其实我也曾疑惑,有没有可能吉利把沃尔沃的设计语言拿来直接用?但细想——沃尔沃部分设计元素本身也是吉利控股的,光借鉴我觉得很自然。

空间够大,但我发现,有的细节上依然让人卡壳。比如后排坐垫的长度,对我这170的身高来说,坐久了会觉得大腿悬空,这不是豪华的细腻,更像是一种硬实力;有了空间,不代表每次长途都能舒服,也许,下一次坐,坐得还行,下一次坐就觉得少点细节打磨。难不成,豪华感还是看得见摸不着?

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有驾

说到动力,直接就是亮点。2.0T发动机,272马力,400牛米扭矩,挂爱信8速变速箱。你用普通话描述,就是推背感跟两车拼一样激烈。比起合资常规的2.0T,几乎不用犹豫,性能碾压一大截。混动版又是一别样体验,百公里油耗约4.7L(估算),只需要92号油。这也让我琢磨:如果混动能省不少燃油,价格还那么甜,谁会选纯燃油?朋友们说了——高功率版的油耗,市区十升以上,长途好点。这我觉得其实挺正常,毕竟动力强了,能省点油也是天经地义。

我还在心里琢磨:这个价格段上,国产车的动力表现,能和合资拉开差距到什么时候?是不是靠越造越强的引擎技术,才有可能一日千里?信息来源都说:这轮技术突破,背后其实就是资金投进去、供应链精细打磨,就像我一个修车师傅讲,零件品质提高很多,但要做到像豪车那样细腻,还得细节上多花心思。比如变速箱的平顺感,还是觉得没有德系的那么纯粹。

我突然想到,智能化配置也是竞争的焦点。星越L配备的那些功能,比如语音控制、面部识别、OTA升级……看起来堆得满满,反映了国产车创新的决心。可我心里有个疑问:这些高科技功能,能用多久?后台的软件维护会不会跟不上?我问了修车师傅,他笑笑:软件优化做得再好,遇到复杂情况还是别太依赖语音助手。我还记得朋友试用过其中一项,导航偶尔卡顿,他就说,这个智能有时候就是摆设。

其实打个比方,我觉得国产车的智能化就像早期手机装满APP,功能丰富,但用得好不好,还是看优化。是不是有点数字堆砌,内容为空?

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有驾

这个价格段上的一大硬伤——保值。合资车,比如CR-V,用五六年,转手价格还算稳。星越L,二手市场接受度就差一些。有人说:这也无所谓,自己车吃得起还是要的。可对于计划几年换车的人来说,折价百分之几,是隐形的成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 —— 这车的滤芯、刹车片等易损件,和某些合资车相比,零配件价格其实不差。一来,国产零件供应成熟,二来,进口车的配件更贵点——这算帮打低价牌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到这,我心里突然泛起一丝疑问:到底是不是水分堆积?水分流入?虽然我没深入调研,但不排除一些宣传效果。毕竟,厂商也知道,消费者最怕的就是虚高配置、实低体验。

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有驾

还记得那周,朋友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他的星越L在阳光下,车身轮廓流畅但细节平庸。旁边还评论:这个价钱,要啥豪华感这么像影子车?我当时就笑了。买车还是看心态——你要的是能开的、配得上的、带点自信的。这个平民豪车的背后,是不是折射出国产品牌追赶的潜力?还是只是炒作?

原本想问:如果手里只有12万,你会选星越L,还是像CR-V那样刚实用,别太折腾?

不过说实话,这个仿佛幻影的价格跨度,让我觉得国产车确实在拉平与合资一样的差距,但还能不能一直这么打鸡血?这,留我自己再琢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

吉利星越L从30万跌至12万,实力配置打脸合资,真是“平民豪车”还是水分堆砌的伪装,值得入手还是买了亏?-有驾

你觉得,未来国产SUV还能在豪与实用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吗?那辆亮得晃眼的星越L,又是不是正常的优选,还是过于包装了一个平民豪车的标签?——反正,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面对它的试驾了。毕竟,每次跑到车迹中,都会发现它的秘密,或者只是又被我忽略的小细节说不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