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突破技术壁垒,全球首发自研主被动融合测试,引领行业安

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考虑的东西是越来越多了。

以前咱们看的是发动机排量大不大,车身铁皮厚不厚,空间够不够一家人坐。

现在呢,车里那块大屏幕是不是够智能,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自动泊车好不好用,这些都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重点。

长城汽车突破技术壁垒,全球首发自研主被动融合测试,引领行业安-有驾

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在进步,车子越来越像一个贴心的移动生活空间。

但在这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背后,有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一下:那就是“安全”。

当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当电力取代了燃油,我们过去对安全的理解还够用吗?

一个能自动刹车的车,就一定比一辆钢筋铁骨的老车更安全吗?

最近,长城汽车就在河北保定,借着举办一场国际级别的汽车安全大会的机会,向所有人展示了他们对于未来汽车安全的思考和答案。

这个答案,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而是用真金白银和硬核技术打造出来的实在东西。

咱们先说说长城发布的这个核心技术,叫“主被动融合测试能力”。

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拆开来理解其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

咱们可以把汽车安全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叫“被动安全”,这很好理解,就是万一发生碰撞了,车子能多大程度上保护你。

比如坚固的车身结构、足够多的安全气囊、可靠的安全带,这些就像是给你穿上了一身盔甲,是出事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另一部分叫“主动安全”,这是近些年特别火的概念,指的是车子能主动帮你避免危险。

比如快要追尾了,车子自己帮你紧急刹车(AEB);你开车走神压线了,方向盘会震动提醒你,甚至自己帮你修正回来。

这就像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坐在副驾,随时帮你盯着路况,提前预警。

长城汽车突破技术壁垒,全球首发自研主被动融合测试,引领行业安-有驾

过去,这两部分是相对独立工作的。

车子要么在努力避免事故,要么在事故发生时保护你。

而长城这次提出的“主被动融合”,就是把这两者真正地打通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当车辆通过雷达和摄像头判断出,一场碰撞在零点几秒后即将发生,已经完全无法避免了。

这时候,传统的车子只能“听天由命”,等待撞击的到来。

但具备融合安全技术的车子,会在这一瞬间做出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它会立刻预先收紧你的安全带,把你牢牢固定在最安全的位置上;它会根据即将到来的撞击方向和力度,微调你的座椅角度,让你能以最佳姿态迎接冲击;它甚至会提前指令安全气囊做好准备,计算出最合适的引爆时机和弹出强度。

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即将被击中的瞬间,不是僵硬地硬抗,而是瞬间调整呼吸、肌肉发力、变换姿势,将即将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长城所做的,就是建立了一整套能够反复测试、验证和优化这整个复杂流程的体系,而且这套体系是他们自己从零开始研发的,这在全球汽车企业里还是头一家。

那么,长城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底气就来自于他们背后那个堪称“工业奇迹”的安全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长城投入了超过五十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达到了五万七千平方米,换算一下,大概有八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同类实验室。

在这里,工程师们每年可以进行超过一千五百次各类安全试验,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撞毁四辆以上的车。

但这个实验室最核心的价值,还不是它有多大、撞的车有多少,而在于它的“心脏”——那套用来牵引车辆进行碰撞的系统,从硬件选择、软件编程到系统集成,完完全全都是长城自己研发的,并且因此申请了十几项国家专利。

长城汽车突破技术壁垒,全球首发自研主被动融合测试,引领行业安-有驾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类顶尖设备和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我们想用就得花大价钱,核心技术人家还不告诉你。

长城这次可以说是彻底打破了这种技术壁垒,意味着在汽车安全这个最根本的研发工具上,我们中国车企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定义权,不再受制于人。

有了这个强大的工具,长城就能模拟出各种极端且真实的交通事故场景。

除了国家标准的那些正面、侧面碰撞外,他们还能在这里让车辆进行螺旋翻滚、模拟从几十米高的边坡坠落等在现实中极为惨烈的事故。

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们就能收集到宝贵的数据,去不断优化那套“主被动融合”的算法,让车辆在危险来临时,能做出最精准、最有效的保命动作。

当然,光有先进的场地和设备还不够,还需要最专业的“演员”来配合。

长城为此斥资约一亿元人民币,引进了三十多个全球最顶尖的碰撞测试假人。

这些假人可不是普通的塑料模型,它们是集成了无数高精度传感器的精密仪器,每一个关节、每一寸“皮肤”都能精准模拟真人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和伤害。

比如其中有专门模拟女性身材的,有模拟儿童的,还有一款叫“THOR”的顶级假人,它能提供的人体伤害数据比传统假人要精细好几倍。

正是这些“沉默的测试员”一次次“粉身碎骨”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车上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和车身结构最科学的设计。

它们用精准的数据告诉工程师,什么样的设计才能在危机关头,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今的汽车,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机械产品。

电池安全、智能驾驶系统背后的软件和网络安全,这些都给汽车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个真正安全的产品,不再是某一项技术好就能决定的,它需要的是一个覆盖了从研发、测试到验证,融合了车、路、人所有环节的系统性能力。

长城汽车投入巨资自研安全体系,正是看清了这一点。

这不仅仅是为了造出更安全的车,更是向外界表明一种态度: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个全新的时代,谁能真正掌握定义安全、验证安全的核心能力,谁才能最终赢得我们普通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