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最近汽车行业的热闹程度已经超过了冬奥会。当我走在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串串新能源车的车牌,从最初的小众玩意儿,到现在几乎街头巷尾都能遇到,估算一下,大概有2-3成的车是新能源,也就是大油耗车的比例明显下降。
这个变化我其实没太想过走多远。到底是价格的下降、政策的推动,还是技术的成熟,把新能源推到这个超半数的位置?还真不好说,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市场的硬底气——用户开始接受了,甚至不少新科技粉还会说,哎呀,现在充电快了、续航能跑得远了,跟油车比,差不多。
而且,看看销售数据,10月新能源的占比竟然达到了51.6%,这是第一次什么概念?过去还以为,油车还会牢牢占据大半江山,谁想到新能源竟然首次超车。我问我的修车师傅,他说:新能源车的维修久了,发现心里还挺舒服的,没有那么多油表油管的麻烦。他语气带点不信:说实话,修的也少,换个电池,也就一两万块,去年那款车我修了次电池,差不多五六千,心里还算平衡。这细节倒挺有意思,自我调侃修修修,不如省一点。
但说到技术,我其实一直困惑:纯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差别到底在多大?猜测这是不是有点没细想过。固态电池听说能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安全的表现,但还没有大规模商用。最近一个同行说,固态那些厂商,搞得还挺热闹,但真正能量平衡点在哪,明年可能还不能说。这让我想起我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微微一笑的新能源车型,那个时候续航还卡在300公里以内,现在已经跑到500以上。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倒是让人觉得哇,自主品牌表现相当抢眼。数据显示,10月自主新能源渗透率达到77.9%,意味着很多用户都认可了他们的产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还能区区7%,难怪我一个朋友去年买的合资电动车,油耗确实比之前的燃油车便宜太多。
不过我始终有个疑问:这些自主车企是不是更懂用户?还是说,纯粹是因为价格便宜、补贴到位?我问过销售,一位姐说:咱们这边,差不多80%的客户都是看颜值、看续航,价格优惠的。我一想,也合理,毕竟新能源车的PLA(其实我还没有去查)不断装在价签上,让不少消费者忍不住下单。
新能源的高速增长,似乎也带动了传统车企的调整。有朋友说,原来想走传统路线的,现在都在变阵。我觉得,行业像打篮球,跑得快的队伍不一定赢,但跑的快不如会找空位投篮。自主品牌会不会投的更准?我倒挺期待。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个数字:前十个月,新能源销量已经占到将近47%,这比我去年预估的还要快。估算一下,若这个增长能保持,今年新能源可能会卖出1300万到1400万台,意味着不少家庭都可能换了新车。可这还不算插电混动纯电那点轻巧活儿。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彻底颠覆我们对车的认知?驾驶惯或运营方式?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到时候,停车场不用找车位,都知道只要一按,电池自动充能,谁还用开油车的思路?大概有点科幻,但这科技的变迁,就是这么快。
这还让我想起一句话:未来15年,纯电一定会主导市场。其他人怎么看?我在一些论坛上看到,有人质疑:这会不会变成‘垄断’?新能源企业如果封死技术壁垒,未来是不是也会像手机一样,几家的品牌控制所有市场?其实我挺同意的,技术封锁、专利壁垒太可能限制创新空间。
之所以说这些,还因为我注意到,行业里不少大佬都在强调核心能力。只核心能力不是只靠吹牛就能造出来的,还得靠研发投入、供应链稳定——这点,有点像在烹饪。你买到一家供应链乱的车企,部件掉链子,用户要么等,要么换品牌,谁都不想这样。
说到供应链,就像我家厨房的食材:材料挑得好,菜就熟得快、味道好;材料差,哪怕用心再多,菜也做不出滋味。最近我听说,固态电池的供应链还在板凳上踢铁板,没成熟到大规模生产。反倒是三元锂电池还算扎实,但成本还在下降——大概每KWh能降到120美元以内,估算400公里续航,电池成本大概六七千。
我一直在想:未来的汽车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用零部件拼装这么简单?还是会变得像定制家具,每辆车都可以按个人需求调配?这难度大不大?我觉得,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生态的布局战。
新能源车的成长,就是这么折腾——政策、技术、市场,三层包裹在一起。明年,购置税减半,确实能帮不少人提前考虑买车。现在我还在琢磨,或者说猜测,:这个政策,能不能持续到2026年?还是说,明年说不定又变个花样?
又要跑题了,呵呵。这是不是也说明,咱们对未来的把握其实也挺不稳的。就像我每天早上都在路上感受交通的变化——或多或少,都在等待一个下一步。你们觉得呢?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究竟会带来什么新惊喜,才能让我们真的心安理得地放弃油车?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