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鸿蒙智行上周交付了大概8881台车,感觉挺漂亮的数字。这个数据一出来,我第一反应:要真这么火,年底是不是能冲上两个亿的销售额?(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记得跟朋友聊天,他说:是不是宏蒙智行还没什么市场基础,就靠问界冲刺?问界几乎吃掉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比如说,7400台。你看,问界 M8 和 M9,差不多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这个比重,绝对不是随便拼拼就能做到的。毕竟,价格、性能、智能都在都在拼,每个环节都得打好算盘。
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问界 M7 最近预售,价格设在28.8万到38.8万区间,这价格挺讲究。比起之前的四驱高配版本要涨个三万,但配置也升级了不少。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涨价策略其实挺聪明的?既不跟低端车型抢市场,又把主销价从原来的20多万直接拉到30到35万,目标直指中高端用户。我的猜测是:他们想给自己的旗舰车型立个标杆,发出我们涨价但还给你加料的信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涨价后销量会不会受到影响?其实没那么简单。市场反应超预期,24小时内小订突破15万台,这个涨势,真让人觉得暴力。我就纳闷,这样的速度,能不能打破一些纪录?比如小米的YU7,那个也是短时间内堆出了一堆销量。
问界 M7 干脆把价格从24.98万直接升到28.8万,干脆利落。这样一来,把主战场让给智界 R7,也是一招妙棋——让快奔30万的车型去养地,你想让市场里的低价竞争变得更有序点,这不就是让路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试着算了算,目前1000公里的油耗成本,假定在7元左右,百公里油费得大概3.5块左右,纯电的百公里成本,按照华为800V充电,充一次能跑个300公里基本没问题(体感估算),大概0.5块钱左右,比油便宜多了吧?这没有算充电桩的建设成本,但实际用车场景来看,还是挺划算的。
我还在想:问界的势头,真的能持续吗?销售、渠道、供应链,这个环节都得频繁打磨。比如说,最近销售朋友抱怨:车太多,局面太乱,怎么也调不过来。供应链方面,胡乱猜测,也许他们给华为和零部件厂商绑得很紧,但这钱能确保供应稳定呢?这才是大问号。
我还记得,看过一个工厂现场,工人们施工的时候,排队组装一辆车要四五个小时。研发就是这样一个流程:硬件设计、软件调试、测试优化。生活中,拼个三明治,也得左看右看、调配调料。你要问我:他们是不是可以像买菜一样,让供应商送货当天就拼装完?当然不可能。每个环节能快点吗?能,但不能太快,否则就会出错。
我还在考虑一个问题:目前市场里,像问界这样清晰的差异化策略还能维持多久?一边涨价,一边推新车,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鱼与熊掌兼得吗?但,另外一方面,消费者也会开始嫌麻烦,觉得车主仪式感太强,性价比被夹得紧。我认识一修理工,闲聊时说:开年,来修车的越来越多,除了质量外,可能还在看价格。——他的话里我听出点民意:车是不是太贵了?
这让我想起,问界M7预售周,小订量突破15万,但其实要打破市场后来者的怪圈,单靠涨价和新车还不够。真正的核心,还得看用户体验和售后支持,但这两个环节,常常被忽视。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假设:是不是鸿蒙智行正试图用价格策略+配置调节,让竞争对手渐渐放慢脚步?这完全是猜测(不确定)。他们未来会不会用更奇怪的方式?比如说,直接在软件上做文章,用一套更智能的交互系统?这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我想,这个行业,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小细节。比如说,试驾时感觉车门关得特稳,像锁紧一样;或者静音效果特别好。突然想到:很多用户买车,最后都更关注触摸、感受、体验。怎么才能做到那点?都得从供应链到研发的每一步不断打磨。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车变得更智能后,靠的到底是硬件多牛?还是软件调得顺畅?我一直觉得,硬件硬还不够,用得顺手才真香。就像我,用手机顺畅得不愿换,明明新型号功能多,但操作繁琐,谁还愿意折腾?
说到这,我真想知道,你觉得未来谁能把用户体验真正做到极致?比方说,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怎么把车的细节做得更用心?这才算是真正落地的点吧。
(这段我还没理清楚,要不要再写点什么来补充?或者就留个小悬念——下一步,业内会不会出现价格变革?还是会有什么很出乎意料的布局?)
终归,车市就像一场细节的游戏。一辆车不只是一堆零件拼装,更是一点点调试出来的感受。这,才是怎么把一台车变成生活的伴侣的秘密。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出现那款让人停不下来的车?(留白)
—
你觉得这些细节是不是能拨动你的心弦?或者,你有啥非常规想法是我没想到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