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方天雅,周四晚上八点,店里吊顶风机嗡嗡响,我手正触着问界M7方向盘,温度微凉。店员说:这车后排屏幕,孩子一坐进去根本不想下来。我说道:不过大屏真挺吸引人,家庭影院效果杠杠的。他说:对,但家长怕孩子沉迷,怕是要控制时间。
这M7开订冲量是真的猛。9月5号上线十分钟就飙过2万单,24小时15万,数据体感挺火爆。厂商估计产能一年15万台,按这个节奏,订单都快翻一倍了。老销售跟我说,这种现象在新能源里属罕见,但供应链像打牌一样,手里牌好不好很关键。宁德时代电池是个大加分项,毕竟电池就是油箱,混杂牌子等于开着个定时炸弹。说实话,这后排大屏能让孩子沉迷是个两面刃,你觉得这到底是创新,还是玩物丧志的开始?
我翻了下笔记,看到客户反馈里有不少说,2000定金抵5000,但有人质疑,这是不是真的合算,或者只是变相锁定产能而已?厂家最怕的就是交不到车,毕竟工厂产能顶死一年15万台,哪怕订单冲20万,就算紧急加班,也拉不开这么大缺口。感觉他们得先搞定供应链,可能是半导体或者电芯那里,才有戏。
跟同价位的比亚迪唐EV相比,问界M7的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显得更灵敏,感觉像是发现小台阶就急刹,而比亚迪那款底调缓和多了。M7在低速顿挫上没比亚迪那么明显,但后排座椅舒适度和空间感,M7倒是赢不少,毕竟能放平当床,带着孩子假期出行,这点实操体验比数据上舒服多了。你们有没有觉得同价位里,这舒适感和娱乐配置的取舍,是不是也得各人心理价位灵活调节?
说实话,前几天我听一个维修工说,问界车的零部件匹配度很高,算是工艺家族式,就像你买套衣服各件都能搭配不用多费神。但这也有风险,版本迭代跟不上时倒霉,钢板或电子件稍微卡壳,修起来就麻烦。也就是说,这种早买一批车型的,得做好等底层问题修补的准备。(这段先按下不表)
渠道上也有意思。销售告诉我,中产家庭里面,四成订单是一家多辆车,有点像买家懒得等,锁多台保命;也有人反映提车周期长,有点捉急。你说这车热度够,却又怕供给成卖相好没货,厂家要不要先压产稳点?还是干脆把握住这波风口先疯狂涨单,把风险留给后面?
回头去对比,他们家副驾座椅能放平成床,这点真是加分大招。比起同价的蔚来ES6,后者副驾歪了角度比较硬,M7更像给孩子或者老人准备了舒适小天地。你估计这半年下来,这配置体验能不能撑得住用户口碑?厂商的研发节奏又能不能跟上用户期望?这不单是科技更新,也是心理预期管理,刹车灵不灵敏不就是脚下台阶那种感觉,得调试好了,迟了就烦躁。
算了,我刚才算了下,大概保守估计,每公里电费加车险平均下来,M7用15块钱跑百公里(体感、样本少),按现在燃,这还是挺划算的。但你知道,真正家庭用户还得关心配件维修、后期折旧。问界这个牌子保值率我没抓准,你们觉得会不会被新能源梯队后排挤出去?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心里其实还是在想,这车到底能不能撑住买的人期望和产能上限这两面大山?毕竟人家定的15万台,订单挂15万只是刚刚,后面跟不上就等于对不起这批真香的口碑。
店外灯光闪烁下来,雨点开始噼啪打在挡风玻璃上了,问界M7里那个大屏还亮着,反射着雨点的光斑。你说,这样一台车,能不能真成中产家庭新宠儿?还是说设计那些噱头背后,是不是得先把这批供应链和产能困局好好算一算?
全部评论 (0)